一個哈欠打掉了下巴!5點建議告訴你如何預防
打哈欠對普通人來說,或許是件再普通不過的事。可如果有人一打哈欠,下巴就脫臼,那就實在是件麻煩事了。27歲的小王就受此困擾,打哈欠經常「掉下巴」。近日,他又遇此「不測」——在辦公室里犯困打了個哈欠,「咔嚓」一聲,嘴巴竟然合不攏了,只要一動臉就疼得受不了,只能捂著動彈不得的嘴,話也說不清楚,以前掉下巴都能推回去,可這次折騰大半天也沒回去,致使他半天沒喝水沒吃東西,於是在同事的陪伴下來到蘇州高新區人民醫院就醫,在口腔科醫生的幫助下,才使其掉了半天的下巴複位了,並給小王綁了繃帶限制張口。醫生告訴小王這種情況是因為打哈欠時嘴巴張得過大,導致顳下頜關節脫位,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下巴掉了」。
有不少人在打呵欠的時候嘴張得太大時,會出現突然合不上嘴的情況。這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呢?我院口腔科主任劉廷忠解釋說,「掉下巴」在醫學上稱為顳下頜關節脫位。顳下頜關節是由下頜骨髁狀突、顳骨關節面、關節盤、關節囊、關節韌帶組成,當張口過大時,關節囊在外力作用下變得鬆弛,下頜骨的髁狀突脫出關節之外不能自行複位,「掉下巴」的一幕便發生了。除了大笑和打哈欠張嘴過度容易「掉下巴」之外,下頜受到外力衝擊,導致下頜關節損傷以及下頜周圍肌肉損傷等都可以引起掉下巴。顳下頜關節脫位後,人的嘴巴無法正常閉合,會流口水、無法咀嚼食物、說話含糊不清,做張嘴的動作時會感覺疼痛,
出現顳下頜關節脫位了怎麼辦?劉主任提醒,首先不要驚慌,但也不建議自行進行複位,而應儘快前往醫院尋求專業幫助。自己複位可能損傷周圍軟組織,導致將來產生習慣性脫位;也不要放任不管,使其變成陳舊性脫位,將來複位更加困難。關節複位以後,需要打個繃帶固定下巴2-3周,嚴格限制開口,並且避免咀嚼過硬食物,讓拉傷的韌帶肌肉充分休息,以防它們變得鬆弛,容易再次脫位。
那麼為了防止顳下頜關節脫位,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如何預防呢?劉主任給出5點具體建議:一,破除不良習慣,最好少吃過硬、韌性過大、體積過大的食物,同時避免張口過大。寒冬時節出門要注意顳下頜關節保暖,夏天亦不要長期對著空調冷氣吹;二,進食時,最好改變只用一側牙齒咀嚼食物的習慣,也不要一味用前牙咀嚼,要注意雙側後牙平衡咬合。有蛀牙、牙痛、牙齒缺失、咬合不良等問題,要及時治療;三,如果有顳下頜關節脫位的病史,一定要格外注意保養。平時切記避免張口過大,在打哈欠、大笑、打噴嚏時主動及時用手托住下巴;在進行一些需要大張口才能配合的治療操作時,一定要事先向醫生說明自己的情況;四,如果平時有諸如顳下頜關節局部酸脹或疼痛、開閉口有彈響或張口受限、張口時嘴巴歪斜等情況,一定要積極治療,因為這些顳下頜關節紊亂的癥狀極易導致「掉下巴」的發生,也可能導致更嚴重的關節疾病;五,保持心情愉悅,避免過分煩躁或緊張。改掉經常托腮、伏案睡覺、緊咬牙關等不良習慣。
安卓翻牆APP、Windows翻牆:ChromeGo
AD:搬瓦工官方翻牆服務Just My Socks,不怕被牆
來源: 蘇州高新區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