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喝湯還是先吃飯?中醫觀點看健康用餐習慣

2020年12月02日 10:24 簡體 正體   評論»

現今工商時代,異於以往,連帶引發許多,其中常見與系統紊亂相關。包括飲食的速度、次序、溫度、烹調方式、內容、時間長短與時間點、甚至用餐時的心態……,稍不留神,長期下來都可能引發消化系統抗議。以下逐項檢視,避免日常常見的用餐誤區。

用餐的速度:以一個普通大小的便餐盒,建議至少30分鐘的用餐時間,才算得上充裕。若是沒有足夠的時間,則進食份量宜按比例減少。囫圇吞棗的,未被充分咀嚼咬碎,也少了唾液澱粉酶的幫助,不僅難以消化,也容易造成或腹瀉。

用餐的次序:最好先喝液體再吃固體。華人與日本地區的飲食文化,較重視湯品,尤其在餐中加湯水(稀飯、茶泡飯……)、或是用餐過程與用餐之後,習慣多飲湯水,造就這兩個民族消化病盛行。

近年含糖飲料盛行,手搖杯司空見慣,更是雪上加霜。再者,近年社會型態改變,早餐外食機率增加,多半也是固體(包子饅頭、麵包三明治、飯糰)加飲料(豆漿、紅茶、奶茶、咖啡……)的組合,容易出現同樣的問題。飯中、飯後飲用過多液體,容易稀釋消化液,或被固體食物吸收,造成消化不良與腹脹。

建議液體改在飯前飲用。一來,液體可較快通過,比較不會造成負擔;二來,如西方國家,湯品改在餐前飲用一小碗,有開胃、促進消化液分泌的效果,反而有益消化。

餐點的溫度與物性:人體體腔就像保溫熱玻璃杯一樣,當熱玻璃杯急速灌注了冷水,容易出現裂縫。人體的組織也是一樣,循環障礙容易因冷的衝擊而加劇。因為寒涼衝激,容易影響氣化的生成與氣的運行(人體體能、動力),並造成血瘀(循環障礙)。

國人喜歡吃香喝辣(身體火氣增加)、再配冷飲冰品(身體的濕難以排出),造成台灣最常見、調理也最耗時的濕熱體質,過敏便是常見的相關病症。許多患者問到,過敏需要多少時間可以治好?臨床醫生實在難以回答,因為光是飲食習慣,醫生就無法控制,真的是病從口入。

烹調的方式:一般以蒸、燉、鹵或稍煎(不宜太過煎至酥脆)會優於烤、炸、辣的烹調。調味料適量,尤其是香辛調味料盡量少。不宜過度加工,以原食物為優。熟食優於生食。如此,一方面可減少腸胃負擔,另方面也避免食物的偏性增加身體的偏差。

進食的內容:以新鮮、當餐為優。冰箱與微波爐的發明,或許造就了更多文明病。看似能保鮮加熱,但變質其實是不斷進行中的。因此不宜一次購入多日份的食材、而僅加溫卻未煮沸,也需注意是否有安全的疑慮。

麵食較米食的成分不易消化,尤其麵食容易進食過速,疏於咀嚼。正餐不宜以點心或水果替代。例如,常見因忙碌或瘦身之故,而以珍奶、食品、調理包、高糖油點心或水果代餐;久而久之不僅營養不均衡,更容易損及消化功能。另外,葷素比例約掌握在1:3為宜。全素或速食、或是過度強調葯膳,皆容易造成身體偏差。

值得一提的是流行的新食物型態——稠糊狀、沖水即食的飲品。這一類飲食較不易消化、容易泛酸,例如稀飯、五穀粉、麥片等。水果宜經過咀嚼,不宜打成果汁飲用,同樣是考慮口腔的第一道消化程序(唾液澱粉酶),果汁也屬生冷飲品,一下子喝下肚,消化道負擔較大。

進食的時間:現代生活型態改變,許多因為繁忙、加班、補習,而疏忽了早、午餐,並延遲了晚餐。三餐的份量比例,本宜由早至晚遞減,卻因此反而晚餐吃很多,而睡眠中消化不全,影響隔日早餐食慾,或省略了早餐。行之日久,容易造成膽道、消化系問題。

另外,也常見在飯後緊接著洗澡、運動後隨即用餐或飯後劇烈運動、睡前吃飯(宵夜)等,影響消化機能的不良習慣。

用餐的心態:邊看3C邊用餐、邊開會邊吃便當……等用餐不專心的情形,是否已經司空見慣?吃到飽的高價餐廳,也常常造成過飢與過食、或營養不均。現代人對於食物、對於自己,似乎少了一份尊重與珍惜。吃飯,僅是為了生存,而不是為了體驗生活。

日本小學的營養午餐,曾經在網路上爆紅,因為他們把它當作教育的一環,除了與書本相關的知識,還包括對食物、對生命的珍惜與感謝,以及對生活的態度。

綜合上述,吃飯皇帝大,讓我們用餐的時候,暫時放下手邊與心裡的事;花點時間,用心品嘗當季、當地盛產的新鮮食材,葷素皆取、葯食分流。當餐用完清爽烹調的好味道,身體能均衡的吸收,才真的是「食補勝於葯補」。

V2free機場25%引薦返利:全平台免費SS/V2ray節點+經濟套餐高速翻牆
免費PC翻牆、安卓VPN翻牆APP

來源:康健網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