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率在這個範圍內是正常的!查出「心律不齊」也不用治,放寬心
最近,一年一度的公司體檢又開始了。在體檢完之後,貝貝終於拿到了體檢報告。但是,報告上心電圖一欄顯示的數據,卻讓她傻眼了——「竇性心律不齊」。
貝貝頓時變得慌張起來。心律不齊是心臟病嗎?什麼是竇性心律啊,這個專業術語簡直就把她難住了,這到底是啥意思呢?網上一查,也是各種專業說法,真是令人費解。
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聽說過竇性心律不齊這個詞。比如,很多人在做心電圖常規檢查時,經常被診斷為竇性心律不齊。
不少人就像貝貝一樣開始慌張,覺得自己得病了,並胡思亂想是不是自己的心臟出了問題。竇性心律不齊究竟是怎麼回事?我們今天一起來探個究竟。
一、竇性心律不齊到底是指什麼?
其實,竇性心律不齊並不能算是一種疾病,這是比較常見的生理現象,現在兒童及青少年人群較多,當然成年人也會出現竇性心律不齊。
呼吸性的竇性心律失常,是隨著人體呼吸的變化而發生變化的。人在吸氣時心率會增加跳動,正常狀態下,人體心臟跳動是規律勻齊的。
很多人也不太清楚,心率和心律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首先我們來理清二者的區別和關係。心率和心律是體現心臟跳動的重要內容,雖然聽起來發音是一樣的,但內容卻有很大的不同,大家也容易將二者混淆。
心臟跳動的次數是指心率,一般用心臟每分鐘跳動的次數來表示。一般來說,一個正常成年人的心率,大概是每分鐘60~100次。
如果這個人每分鐘跳動低於60次,那我們就稱之為心動過緩;反之高於100次,就是心動過速。
而心臟跳動的節律就是心律,心律既代表衝動的起源,也表示節律是否整齊。無論是心動過緩,還是心動過速,這些都是可以是正常心律。
心率和心律是衡量心臟是否正常跳動的重要指標,正常的心率和心律是人體健康的根本保證。
簡單說,竇性心律是正常的,不是竇性心律就不正常。而「竇性心律不齊」分為呼吸性和非呼吸性。呼吸性的情況大多數是發生在幼兒、青少年身上,中年人少見,一般是吸氣時加快,呼氣時減慢。
而非呼吸性竇性心律不齊就和呼吸無關了,這種情況常見於患有心臟疾患的老年人,一般與心室收縮排血有關。
二、心律不齊=心臟病嗎?
說到心律不齊的癥狀,因為心臟病的患者就存在這種癥狀,所以會理所當然地認為是患上心臟病了。事實上,心律不齊不全都是病。
引起心律不齊表現的疾病之一是傳導阻滯,指心臟傳導系統出現了損傷、阻斷。而產生竇性心律不齊的原因主要有:
1、自主神經太過緊張:如持續的緊張情緒、失眠、焦慮、熬夜等;
2、藥物影響:如服用嗎啡、洋地黃等;
3、自主神經受到刺激:食用大量的提神飲料,如大量飲用咖啡、濃茶等;
4、迷走神經的張力增大:健康的小兒及大於三歲的兒童更容易出現這種情況。
三、心律失常沒那麼可怕,教你4招預防小妙招
當你遇到突發心動過速時,可以試用以下幾種方法來緩解癥狀:1、呼吸憋氣法:在深吸氣之後憋住氣,一直到堅持到不能屏氣為止,之後用力作呼氣動作。
2、刺激咽喉法:建議用手指或壓舌板刺激咽喉部,引起嘔吐或噁心。
3、壓迫眼球法:注意閉眼向下看,用手指在眼眶下壓迫眼球上部。
4、按內關穴法:將右手3個手指頭併攏,用拇指尖按壓右胳膊的內關穴,每次按捏5至10分鐘。
預防心律失常也要從平時生活做起,多注意休息、要保持情緒的穩定性、適當地進行運動、積極的治療原發疾病等。
但如果出現心率或心律出現異常情況,需要判斷是否屬於正常狀態,是否需要及時作出處理,以免貽誤重要的危急情況。
WIN/MAC/安卓/iOS高速翻牆:高清視頻秒開,超低延遲
免費PC翻牆、安卓VPN翻牆APP
來源:NANA談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