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10分鐘! 讓身體快樂的1個日常習慣

2025年01月09日 13:46 簡體 正體   評論»

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焦慮和抑鬱等精神就像「隱形的敵人」悄然潛伏在我們的生活中,稍不留心就可能產生一系列影響。

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顯示,目前分別影響著全球3.01億人和2.80億人,而且作為常見的精神心理疾病,焦慮症和抑鬱症常常共存。如何改善、抵禦精神心理疾病的困擾,已成為個人和社會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近期,《生態心理學》(Ecopsychology)雜誌發表的一項新研究為我們帶來了好消息。該研究結果顯示,花時間接觸大自然,即使每天只花10分鐘到公園走走,也能為患有精神心理疾病的帶來短期益處。這表明,定期有意識地接觸大自然,可能是緩解精神心理疾病癥狀的一種手段。

每天花10分鐘接觸大自然,可促進患有精神心理疾病成年人的心理健康

這是一項薈萃分析,納入了自1990年至2020年間發表的關於接觸大自然(包括城市)對社會、心理和身體健康影響的45項研究,共涉及1492名被診斷患有精神心理疾病(包括抑鬱症、焦慮症、急性精神壓力、季節性情感障礙、迴避型人格障礙、創傷後應激障礙、精神分裂症等)的成年人參與者。一些研究包含了結構化的治療干預,另一些則僅涉及接觸大自然。接受治療干預或接觸大自然的參與者都是隨機分配的。

在不同的研究中,參與者接觸大自然的時間和方式不同。一些研究採用了間歇性接觸大自然的方式,比如每周或每月幾次,每次接觸大自然的時間也較短,比如每次在城市公園裡只呆了10分鐘;其他研究則要求參與者在較長時間內、連續性地沉浸式接觸大自然,比如花多天時間體驗「沉浸式的荒野田園生活」。

研究發現,無論接觸大自然的時間長短和方式如何,都對緩解參與者的精神心理疾病癥狀產生了積極影響。

分析結果還顯示,如果接觸的是水上的戶外地點(包括河流、湖泊、海洋)以及戶外露營、進行農業和園藝活動,會產生更明顯的積極影響。此外,接觸城市裡的自然景觀、山脈和園林也產生了顯著的影響。(難怪人們總說,親近自然能讓心境更開闊。喜歡釣魚、划船、露營、徒步、採摘的朋友們有福了~)

圖片來源:123RF

猶他大學社會工作學院教授、該研究主要作者喬安娜·貝特曼(音譯,JoannaBettmann)表示,「我們都公認大自然在人類健康中起著重要作用,但行為健康和醫療機構的專業人員經常忽略了這一點,很少把『接觸大自然』作為精神心理疾病的一種干預措施。而這項研究為他們(進行自然療法)提供了一些證據支持。」

研究人員分析認為,「對於那些沒有時間、資源、興趣、社區支持或設備在野外探險好幾天或好幾周的人來說,哪怕每天在城市裡的自然環境中呆10分鐘也好,而且這樣做遠沒有去野外那麼麻煩、還要考慮安全問題,所花費的時間和金錢也少得多。」

從這項研究可以看出,親近大自然對於緩解精神心理疾病患者(比如焦慮症、抑鬱症患者)的癥狀、促進精神健康起著積極作用。這一發現在其他研究中也得到了證實。

圖片來源:123RF

超40萬人研究揭示環境綠化對減輕焦慮和抑鬱的重要性

2024年,由華中科技大學團隊開展、發表在《自然》子刊《自然-心理健康》(Nature mental health)的一項研究,也揭示了環境綠化對減輕焦慮和抑鬱癥狀的重要性。這項研究分析了來自英國生物銀行(UK Biobank)的40多萬名參與者的相關數據,包括在中位隨訪11.9年的時間內患抑鬱症或焦慮症的風險,以及他們居住的地址(可以反映住宅環境)。結果顯示,長期居住在綠色環境中,可以減少抑鬱症和焦慮症的發生風險。這項研究同時表明,住宅綠化環境的提升很可能降低了空氣污染,從而改善了心理健康。

事實上,多接觸大自然的好處遠不止於此。此前一項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網路公開》(JAMA Network Open)上的研究發現,生活在公園、河流分布比例較高的地區,似乎還能減緩疾病(如常見的病、病)的進展風險。

圖片來源:123RF

這項研究納入了近6170萬參與者超15年的隨訪數據,證實了自然環境因素在預防神經系統疾病方面具有顯著的保護性作用。此外,對於年齡較大的人群而言,周圍環境越「綠」,他們因神經系統疾病住院的風險就越低。

儘管科學家們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作用探索還相對較少,但通過該研究結果我們知道,自然環境或許能通過幾種不同的機制影響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發病風險以及癥狀。

例如,自然環境(如森林、公園、公路邊上的綠化樹、河流等)可以幫助人們減輕壓力和恢復注意力;為人們去戶外運動鍛煉、社交活動等提供更好的環境;有助於降低人們暴露在空氣污染、極端高溫、噪音環境的風險。此外,多接觸自然環境也可改善多種神經系統疾病的相關結局,如認知能力下降、中風(學名「卒中」,包括腦梗死和腦出血)以及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死亡結局等。

來源:健康榨知機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