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偶然查出腸癌 怎麼一點癥狀都沒有?
昨天,一位讀者朋友給我留言:「我中標了,今年45歲,堅持運動,排便規律,飲酒有些肥胖。今年第一次腸胃鏡,結腸癌切除了。無癥狀並不代表沒問題,有癥狀就說是形成了。早發現是最重要的。」
我也有一位朋友趙先生,今年也是45歲,是一家公司的技術人員,一項工作穩定,堅持每天鍛煉身體,大便一天一次,沒有任何異常,也沒有腫瘤家族史。
今年5月份的一次健康體檢中,偶然發現直腸有兩個約2cm大小的息肉,病理回報:高級別上皮內瘤變,局灶粘膜內癌。
這著實讓趙先生很吃驚也很後怕。
醫生說,目前已經癌變,如果再晚半年發現,可能就已經是進展期了,預後非常不好,即便能夠手術切除,可能也保不住肛門了!
而且動輒十幾萬、幾十萬的治療費用,也是一筆巨大的開支。
但現在發現還不算晚,還可以在腸鏡下切除,費用只有兩三千元。
但趙先生很是迷惑不解:
網上不是說癌症上身會有一些徵兆嗎?我怎麼一點感覺都沒有?
為什麼腸癌悄無聲息?
95%的大腸癌是腺瘤性腸息肉演變而來的,一般來說大於2cm的息肉癌變幾率更大。
腸道內長了息肉,自身是沒有感覺的,絕大多數都是在體檢或檢查其他疾病時才被發現。
其過程如下:小息肉→大息肉→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潤性癌→轉移癌
從腺瘤性腸息肉到形成腸癌,有可能是5年,也可能是幾十年,平均10年左右;高發年齡段是50歲以後。
腸癌形成過程
1、早期和癌前階段:
在癌變之前的息肉狀態,和早期癌階段,由於體積較小,一般也不會造成出血,也不會阻擋糞便通過,所以大便形態、顏色都不會發生變化;也不會有營養不良、貧血等情況;
此時糞便潛血試驗也難以發現,但是腸鏡可以一目了然,輕易發現。
2、進展期階段
隨著瘤體不斷增大,會消耗更多的營養,可能會阻擋糞便通過,這時候可能會有出血,和大便的性狀改變;
由於腫瘤生長的刺激,患者可在短時間內出現無明顯誘因的大便次數增多,或者交替出現便秘和腹瀉的情況。
部分患者以腹瀉為首發和主要癥狀,這類腹瀉一般會帶有粘液。
還有人會有肛門重墜,排便不盡的感覺,尤其是青年患者。
有的還會引發大便形狀發生改變。比如,大便變細或者突然像水一樣。
隨著病情的繼續嚴重,腫瘤可能會與網膜、周圍組織浸潤黏結,形成腹部的包塊;
部分患者以定位不確切的持續隱痛為首發或突出癥狀,部分病人僅腹部不適或腹脹感。
還有一些患者表現為典型的不完全性腸梗阻性腹痛,疼痛為陣發性絞痛,持續數分鐘,自覺有氣體竄過,接著有排氣,然後疼痛突然消失。
3、晚期階段
當結直腸癌腫瘤進展到一定程度,除了上述癥狀群會出現(不一定全部出現),還可能有以下情況:隨著腫塊的增大腸腔就會越來越狹窄,有可能完全地堵塞腸腔,糞便無法在腸道中正常通過,造成腫瘤性的腸梗阻。
由於瘤體繼續增大,需要消耗更多營養,瘤體破潰出血,會造成血便、消瘦、貧血;
如果發生了轉移,常見的是肝轉移,會出現臨近臟器的癥狀。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不難明白,為何腸癌已經上身,還沒有任何癥狀了。
至於網上所傳的腸癌來臨時候的「早期信號」之類,不可信;
因為那大多數是進展期甚至中晚期的癥狀。
這時候再去亡羊補牢,往往回天乏術,勞而無功,很多人落個人財兩空。
所以我們強調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除此之外,別無良策,因為,就目前的醫療水平,對於晚期癌還是回天乏術。
最好的預防就是在40歲以前做個腸鏡
儘管改善生活習慣可以預防腸息肉的產生,但任何預防手段都不是100%的。最好的預防手段就是在癌變之前做一次腸鏡檢查。
腸鏡檢查是一個帶有高清攝像頭的柔軟管子,進入腸道後,可以非常直觀地觀察整個大腸,由於先進的放大和染色技術的運用,幾乎可以發現96%以上的微小息肉(直徑小於2mm),早期癌更是不在話下;
為什麼非得是40歲以前呢?
因為50歲以後是高發年齡段,大多數腸癌在此時出現典型癥狀,也叫是進展期之後了;
在40歲前,很可能還是一個息肉,最多屬於早癌,就像趙先生的這樣,可以完全根治,還不用開刀,內鏡下就能完成,甚至連住院都不需要。
定期體檢→重點篩查→早發現→早治療
①常吃新鮮蔬果,少吃肥膩、燒烤、腌漬、煙熏食品,戒煙限酒,適當運動,避免久坐,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
②40歲以前做第一次腸鏡檢查,此後根據檢查結果定期複查,一旦發現腸息肉及時切除。
腸息肉可在檢查的同時,順便切除,患者僅需休息半小時左右即可離開,大大降低患者癌變的幾率。所以腸鏡檢查既能預防,又能治療,可謂一舉兩得。
③這七類高風險人群應立即做篩查
1、40歲以上人群;
2、有痔瘡和長期便血者;
3、直系親屬有結直腸癌病史;
4、有慢性腹瀉,反覆發作或是持續超過3個月;
5、經常發生便秘、黑血便和黏液便;
6、長期精神抑鬱、近三個月體重明顯下降;
7、肥胖者;
來源:胃腸病新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