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命長短主要由生活方式決定 而非遺傳
人的壽命長短到底由誰決定?很多人會認為基因的影響無法改變,且起決定性作用。然而「我命由我不由天」,英國牛津大學聯合多國團隊歷時15年追蹤50萬人,首次繪製出環境與基因在衰老中的力量圖譜。
這項發表於《自然醫學》上的研究顯示,影響壽命的因素,78%來自呼吸的空氣、選擇的食物、承受的壓力,而非與生俱來的DNA密碼。
生活方式對健康的影響大於基因
研究團隊開發的蛋白質組年齡時鐘,如同分子顯微鏡般透視生命進程。從社會經濟學維度看:家庭收入增加,死亡風險下降;擁有房產者比租房者長壽;教育年限每增加1年,慢性病風險降低5.6%。從生活方式維度看:吸煙成為頭號殺手,每日1包煙加速蛋白質老化0.7年;7~9小時睡眠者比短睡者心臟病風險低32%;每周3次健身房訓練,糖尿病風險下降41%。從心理社會維度看:孤獨感使炎症標誌物升高;壓力導致端粒縮短速度加快39%。這些數字背後,25個可改變的環境因子構成「長壽密碼本」,其中社會經濟地位的影響力甚至是基因組的6倍。
當研究人員將肺癌、糖尿病等25種老年病的基因圖譜與環境暴露對比時,發現了戲劇性的逆轉:阿爾茨海默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仍受基因主導(26.2%),但肺癌、肝病的發病風險49%掌握在生活環境中。這意味著,攜帶乳腺癌高危基因者,通過優化生活方式可獲得相當於基因防護盾57%的保護效力。
這項研究最振奮人心的啟示在於:生物學年齡並非不可逆。數據顯示,消除財務壓力6個月,端粒磨損速度減緩;安裝空氣凈化系統後,肺部衰老蛋白修復率達23%。每個人都在日常選擇編寫自己的衰老程序——從超市購物車裡的蔬菜比例,到通勤路上是否戴上口罩,這些微小決定正以分子級精度重塑生命軌跡。在這場環境與基因的世紀博弈中,科學給出了明確答案:我們遠比想像中更能掌控自己的健康未來。
健康生活方式能改變基因影響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削弱甚至消除某些壞基因對健康的不良影響。之前,中國香港學者發表的一項基於英國生物樣本庫的研究發現,與腹型肥胖遺傳風險低、但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相比,腹型肥胖遺傳風險高或中等、但堅持健康生活方式的人患冠心病的風險明顯降低。
《循環》雜誌發表一項研究提示,在遺傳易感性較高的人群中,遵循理想血壓、血脂、血糖,多運動,健康飲食,合理體重,不吸煙七個指標,能降低終身冠心病風險。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即使攜帶心臟病高風險致病基因,但如果堅持運動、不抽煙、健康飲食和保持正常體重等習慣,發生心臟病的風險也會減半。相反,如果生活習慣太差,好基因也無法讓自己免於心臟病。
一項基於英國生物樣本庫的研究證實,高血壓患者如果遵循4種健康生活方式,包括保持健康體重(不肥胖)、不吸煙、規律運動、健康飲食,無論遺傳風險高不高,冠心病和中風風險均會顯著降低。
北京朝陽醫院協同北京協和醫院課題組的研究顯示,睡眠時間減少可以顯著削弱基因位點對心臟結構的保護效應,從而顯著增加左心室重構及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風險。
這些都說明,我們的生活方式正在改變基因的影響。當環境因素佔據77%的衰老主導權時,每個日常選擇都成為對抗疾病的武器。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是防病「良方」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為自己營造一個健康的生活環境?文章開頭提到的研究還給出了改寫生命劇本的5個行動:保持財富穩定。家庭收入與健康並非線性相關,財富穩定性有助維持健康。
運動處方精準化。數據顯示:每天行8200步是降低死亡風險的黃金點,超過12000步收益不再增加。建議採取「3+2」模式:3天有氧運動配合2天抗阻訓練。
正念有益於心理健康。長期壓力會升高糖化血紅蛋白0.4%,相當於衰老加速1.2年。正念冥想干預6個月可逆轉這種分子損傷。
早期干預抓住時間窗。10歲時的身體質量指數(BMI)影響深遠:童年期超重者成年後肝臟衰老速度快19%,這提示生命早期1000天的營養干預至關重要。
遠離不良環境的隱形傷害。居住地PM2.5每增加5微克/立方米,肺部蛋白老化標記物升高14%。安裝空氣凈化系統6個月可修復23%的分子損傷。
另外,發表在《美國心臟協會雜誌》上的福明翰心臟研究表明,無論一個人實際年齡有幾何,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為,與更年輕的生物年齡、更低的心血管病風險有關。生命八要素(飲食、體力活動、每晚睡眠時間、吸煙情況、身體質量指數、膽固醇、血糖、血壓)評分越高,心血管病、心血管死亡和全因死亡風險越低。
來源:保健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