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受激易動怒 養肝是關鍵!

2018年07月30日 23:51 簡體 正體   評論»

生活緊張,工作壓力大,人們受激,容易動怒,長此以往,對健康帶來傷害。

認為,如果長期鬱憤,可以導致肝氣鬱結,引起生理功能紊亂。

中醫素來有“春宜”之說。明代醫學家張景岳說:“春應肝而養生。”這是因為屬木,肝也屬木,兩者相應。春季萬物復甦,屬於陽氣升騰的季節,此時養肝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運動養肝

“久視傷肝,久坐傷骨”,每天久坐的上班族尤為需要進行適量的運動,如慢跑、散步、跳韻律操等。

建議大家在周末的時候,走向戶外接觸大自然,在大地升發的陽氣中,伸展四肢、舒展腰身,既能使人體氣血通暢,又可怡情養肝,達到護肝保健的目的。

二、飲食養肝

中醫上講“酸入肝”,春季肝氣旺盛,會影響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此時宜減酸增甘,調養脾胃。

建議平時多食甘味食物,如:大棗、蜂蜜、枸杞、蓮子、桂圓、南瓜等。春季還應進食時鮮果蔬,以幫助肝氣疏泄、陽氣升發。因為春季時鮮果蔬多屬於既可清熱,又利升發的。

春菜種類繁多,如春筍、薺菜、菠菜、枸杞葉、韭菜、櫻桃等。

三、閉目養神

肝氣應保持柔和舒暢,才能維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中醫典籍《靈樞.脈度》記載:“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因此,養肝氣和眼睛有關。

調養方法,眼皮就好比肝臟工作和休息的開關,人只要閉上眼或者睡著,肝臟就開始休整,發揮其藏血之功。因此,傳統養生非常強調閉眼養肝,不管是閉目養神、日間小憩,或是夜間按時睡眠,都是很好的養肝氣之法。

四、按摩養肝

人體的太沖穴、太白穴和太溪穴,這三個對於維護人體臟腑的氣血平衡,發揮了重要作用。

專管發脾氣的太沖穴,位置在腳背上大腳趾與二腳趾跟的中間。平日,經常搓揉太沖穴可給心臟供血,對情緒壓抑、生悶氣後產生的反應有疏泄作用。

所以肝火大、愛發脾氣的女生最適合常點這個穴位,每次點按5至10分鐘。

第二個是補脾健胃的太白穴,中醫認為會延伸影響脾胃,所以在治療肝病同時,要注意調理腸胃。

太白穴位於足內側緣,第一跖骨小頭後下方凹陷處。脾經為少氣多血之經,氣不足、血有餘,所以脾經常出現脾氣虛的癥狀,常按這個穴位能較好地充補脾經經氣的不足。

第三個是補腎的太溪穴。中醫認為肝藏血,腎藏精,也就是所謂的“肝腎同源”,因此在臨床在都滋肝補腎同步進行,特別是虛症。

太溪穴在內踝後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中點凹陷處。這個穴位上有動脈可見,有動脈則水之形見,所以這個穴就被稱作太溪。太溪穴是腎經的原穴,腎有藏精主生殖的功能,每次點按5至10分鐘有滋腎陰、補腎氣、溫腎陽之功效。

來源:生活妙招網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