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位頂尖心臟專家的獨家護心秘方!學會了 心臟健康一輩子

2019年06月22日 5:08 簡體 正體   評論»

是人體內的發動機,身體所有的功能,都需要心臟泵血來維持。

但是,國家心血管病中心發布的報告顯示:我國心血管病患病率處於持續上升階段。目前,每年我國心臟性猝死發病人數超過54萬,相當於每分鐘約有1人發生心臟性猝死

當心受到傷害,還談什麼?心臟是人體的“發動機”,保護心臟,很重要!趕緊收好下面5位國內心臟專家的獨家護心,學會了,受益

張澍:把控制體重排在保護心臟首位

張澍,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內科管委會主任,中心主任。

對多數人來說,心臟出些不大不小的麻煩,是在中年之後。比如偶爾的早搏,或者稍微運動過一點,就變得心跳加快、心律不齊。

但張澍主任認為,雖然毛病多表現在中年之後,卻應該從年輕時候開始重視它。

“應該說,每個年齡段都有必須知道的問題。”張澍主任說,年輕人身體好,卻也不能全然逃脫心臟病的威脅,而且一旦趕上,多半就是危及生命的急症。

對於張澍主任來說,一直以來,最在意的就是控制體重。超重帶來的問題很多,像心臟病等,可謂影響很廣,且後果嚴重,所以不得不引起重視。

張澍主任減肥的方法很簡單,控制飲食,少吃肉等食物。

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專家卡米爾拉薩爾博士發現食物中有70%源於植物的人,死於心臟病的風險要比吃了更多肉食(僅有45%的食物來自植物性飲食)的人低20%

徐亞偉:果蔬餐餐有,水杯不離手

徐亞偉,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大內科主任、心內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美國心臟病學院院士、同濟大學臨床一系診斷學教研室主任。

徐亞偉院士非常推崇歐美人的飲食習慣:早起先試喝一大杯牛奶或者純果汁,平時會帶平時會隨身帶一個水杯,以保證一天八杯水,中午時買一大盒蔬菜沙拉,既保證了一天鉀的攝入,還有效避免了吃下過多的鹽和脂肪。

1經常喝果汁

在辦公室,徐亞偉院士手邊就是水杯,抽空就喝兩口。每次坐飛機,徐亞偉院士都會向乘務員要幾杯純的橙汁。

因為水果富含鉀,尤其以純橙汁和蘋果汁為甚。果汁含有的鉀元素能夠維持鹽分平衡,能夠增強活力,是呵護心血管的好飲料。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研究人員11日公布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顯示與常吃新鮮水果一樣,常喝100%的純果汁也可起到改善心臟功能的作用

2離不開蔬菜

徐亞偉院士自己吃飯非常簡單,飯盒裡的肉菜幾乎不碰。此外,徐亞偉院士可以少吃一兩口飯,但蔬菜不能少。

多吃蔬菜對於心臟都有很好的強健作用。研究發現,相較不吃蔬菜的人群,每天吃兩份半蔬菜的人患心臟病的風險下降了25%

洪昭光:養心需要好心態

洪昭光,健康教育專家、原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副院長、心內科教授。

洪教授說,百歲老人很奇怪,生活方式和習慣五花八門,100個百歲老人有100種活法。

但所有百歲老人的共同點就是心態好。養生重要的是養心,心情舒暢了,您吃飯就舒心,也就吃得健康。

只要您心態好按時服藥,就算有都不要緊,您一樣可以活到九十多歲;相反沒有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可心態不好,愛著急、愛生氣,也一樣會死得早。

哈佛大學研究人員探討了這種心理特點的對立面並得出結論認為,保持樂觀心態或許有助於防範心臟病

樂觀似乎尤其關鍵,因為許多研究都發現,最樂觀的人第一次心臟病發作的風險只有最悲觀者的一半。

毛節明:能走多快走多快

毛節明,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心內科主任、博士生導師。

“保護心臟不能太勞累,抽出一定的時間鍛煉,這些我都知道,但是一樣也做不到,說起來比較慚愧”,毛節明主任說,工作忙,壓力大,這些對上班族來說是不能避免的。

因此護心還要找竅門,對心臟有好處的鍛煉是快走,能為心臟提供充分的氧分,改善心臟功能

由於毛節明主任平時沒有固定的時間快走,於是他就見縫插針,只要工作時要走路,哪怕是走幾步路,也盡量做到“能走多快就走多快”,在北醫三院,大家都知道毛節明主任是“飛毛腿”。

心臟不管怎麼說都是肌肉。走路加快了流經心臟的血液流速,有助肌肉保持完美的形狀。快走還能促使血壓下降,減輕動脈的負擔,使血液里膽固醇的含量保持正常,很好的保護心臟。

馬長生:吃飯限油鹽

馬長生,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心臟內科中心主任、主任醫師、教授。

馬長生主任在飲食上,對自己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碰到油大的菜,一律準備一碗白開水,把油涮掉一大半,才往嘴裡放。可見他對於限油這一點,已經到了斤斤計較的地步。

據泰國《泰叻報》報道油膩食品容易引發心臟病。多吃油會造成心臟病的發病風險

食用高鹽分的食物,可能引起心臟病。而且心臟病人很容易出現動脈粥樣硬化以及的情況,所以多吃鹽對心臟的健康會產生非常大的危害,為了避免心臟病的產生。

我們在飲食中一定要注意少油少鹽,才能更好的保護心臟。

來源:養身參考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