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患流感就用抗生素 壞處不止是無效這麼簡單!
流感和普通感冒都是常見病,都是病毒引起的呼吸道傳染病。e葯環球經常講,不管是流感和普通感冒,如果沒有並發細菌感染,那就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因為抗生素是對付細菌的,並不能對付病毒,所以用了也白用。
但是,也許是出於習慣,也許是出於求個保險,很多人家的家庭藥箱里還是常備抗生素,有個感冒發燒就先來顆頭孢“壓一下”。
正如我們剛才說的,單純的流感和感冒,用抗生素是無效的,而且濫用抗生素還有增加細菌耐葯的風險。
除了這些問題外,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如果一患流感就使用抗生素,反而會降低肺部的抵抗力,從而導致更嚴重的感染以及相應的癥狀。
濫用抗生素反而削弱抗擊病毒能力
圖片來源:Pexels
這項研究是由英國著名的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以諾貝爾獎得主、DNA雙螺旋結構發現者之一命名)完成,發表在Cell Reports雜誌。
這項研究發現,腸道細菌的信號有助於維持肺部的第一道防線。小鼠感染流感,當具有健康的腸道細菌時,大約有80%存活下來。然而,如果它們在感染前被給予抗生素,則只有三分之一存活下來。
“我們發現抗生素可以破壞對早期流感的抵抗力,這進一步證明不能輕易使用抗生素。”這項研究的主要研究者Andreas Wack博士解釋道,“不恰當的使用不僅會增加抗生素耐藥性,殺死有益的腸道細菌,還會讓我們更容易受到病毒的侵害。這不僅與人類有關,也與家畜有關,因為世界上許多農場都預防性地使用抗生素。我們迫切需要進行進一步的研究,看看濫用抗生素是否會使人和動物更容易受到病毒感染。”
研究發現,調節免疫反應的I型干擾素信號傳遞是早期抵抗力的關鍵。在小鼠體內,干擾素開啟的基因中有一個是Mx1基因,相當於人類MxA的基因。這種抗病毒基因會產生能干擾流感病毒複製的蛋白質。研究人員發現,微生物群驅動的干擾素信號能保持肺內膜上抗病毒基因的活性,阻止病毒站穩腳跟。
“我們驚訝地發現,肺部的內膜細胞才是腸道菌群誘導的早期流感抵抗力的原因,而不是免疫細胞。”Wack博士說,“以前的研究集中在免疫細胞上,但是我們發現內膜細胞對於感染的關鍵性早期階段更重要。它們是病毒能夠增殖的唯一地方,所以是抗擊流感的主要戰場。腸道細菌發出信號,讓肺部細胞做好準備,防止病毒增殖過快。”
“免疫細胞需要大約兩天的時間來產生反應,在這段時間裡,病毒會在肺里增殖。感染兩天後,經過抗生素治療的小鼠肺部病毒數量增加了5倍。面對這一更大的威脅,免疫反應更強、更具破壞性,導致更嚴重的癥狀和更糟糕的結果。”
為了檢測這種保護作用是與腸道細菌有關,而不是與肺部的局部過程有關,研究人員用抗生素治療小鼠,然後通過糞便移植來使腸道細菌重新增殖。移植這一過程恢復了干擾素信號傳遞和相關的流感抵抗力,表明腸道細菌在維持防禦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總之,我們的發現表明,腸道細菌有助於保持身體其他地方的非免疫細胞為攻擊做好準備。”Wack博士說,“它們能更好地抵禦流感,這樣當病毒到達時,抗病毒基因已經開啟。因此,病毒要想感染一個已經做好準備的生物體時,它幾乎在戰鬥開始前就已經輸了。相比之下,如果沒有腸道細菌,抗病毒基因就要到免疫反應開始後才開啟。有時,這已經為時過晚,因為病毒已經增殖了許多次,大規模的破壞性免疫反應已不可避免。”
總之,免疫反應本來是保護機體的,但流感病毒可能導致過強的免疫反應,反而對機體造成損害。如果腸道細菌沒有受到抗生素的破壞,就會及時發出信號,讓肺部做好迎擊流感病毒的準備,這樣就能避免病毒過度增殖,也就避免了隨之而來的過強免疫反應損害自身的機體。
治療流感的正確措施
圖片來源:Pixabay
對於高熱、咳嗽、咳痰、缺氧等癥狀,可以採用物理降溫、退熱藥物、止咳祛痰藥物、氧療等進行對症治療。
確診流感後,發病48 h內進行抗病毒治療可減少流感併發症、降低住院患者的病死率、縮短住院時間,發病時間超過48 h的重症患者依然能從抗病毒治療中獲益。
重症病例除了積極治療原發病、防治併發症以外,還需要針對受損器官功能的相應支持治療,比如針對呼吸衰竭的機械通氣治療、針對休克的抗休克治療等。
只有在出現繼發細菌感染時,才需要相應的抗生素治療。
此外,應該加強對流感的預防,比如接種流感疫苗、保持勤洗手等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等。
來源:e葯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