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這輩子都用不了Wifi 因為對電磁波過敏…

2019年10月22日 5:49 簡體 正體   評論»

如果有一項斷網的挑戰,你能堅持多長時間不發狂?1個小時、6個小時、24小時?

相信有人失去手機網路片刻,就立馬感到無比焦慮。微信會不會有人找我?會不會錯過了什麼勁爆的微博熱搜?也許一段時間重新獲得信號後,發現並沒有人找你,世界也並沒有什麼不同,但心裡懸著的一塊石頭還是輕鬆墜地。

當代人戲謔地「篡改」了馬斯洛需求的內容,被奉為最底層需求。但現代人不僅萌生現代需求,同時也出現了現代病——有人竟然對WiFi

2012年,英國一名小提琴家因此而自殺了。他無法在忍受周圍不間斷的強輻射手機,這讓他出現頭疼、噁心等異常身體狀況,十分難受,最終只有通過了結生命來終止這種痛苦。

因為電磁輻射自殺的不止一例,照片中的是另一位過敏

嚴格來說,這部分群體不只是對WiFi過敏,而是恐懼一切能釋放電磁波的設備。手機、電腦、微波爐等再平常不過的電子電器設備,一旦出現,就扼殺了他們的舒適。他們開始、煩躁不安、記憶力衰退……腦袋裡像裝了個不斷轟鳴的機器,身體也出現了異常的反應。

有電磁波的地方,對於他們來說就是折磨。與大多數人焦慮失去信號相反,他們更恐懼的是信號太強。互聯網時代人們享受沐浴在暢通無阻的WiFi信號之下,而每一百萬人中卻有幾十人因此不堪其擾。

他們聲稱對電磁波敏感,患上了一種叫做電磁波過敏症(EHS)的「」。普通的過敏反應是人對同種抗原物質,在二次刺激下產生病理性的免疫反應。而EHS所反映的過敏,卻是患者對和電場的過度敏感。

於是他們竭力尋找舒適的容身之處,但是在現代社會中,手機、計算機、家用電器、信號基地等電磁波傳輸設備讓電磁波遍及各處。

披著電磁波屏蔽服四處逃竄的患者,卻發現無處可逃

蒂姆·哈拉姆是EHS患者之一,他試圖擺脫所有由WiFi等引起的人造輻射。為此,他不惜花費了1000英鎊,把房間打造成一個完全絕緣的法拉第籠子。

他用錫箔等絕緣的屏蔽材料,大面積貼滿房頂、牆壁和地面。晚上睡覺時,他必須睡在定製的鍍銀睡袋裡,才有隔絕電磁場的安全感,才能安然入睡。讓人驚奇的是,經過一番看似滑稽的折騰,最終在蒂姆房間用機器檢測輻射含量,讀數接近於零。

而追溯到蒂姆產生電磁波過敏反應的淵源,卻也十分戲劇性。在16歲那年,他去參加一個著名樂隊的演出現場,樂手突然掏出一把特製的手槍,朝天花板鳴了一聲響作為現場效果。

但從那一聲轟鳴開始,蒂姆便開始了對電磁波過敏的漫長痛苦生活。

蒂姆

疾病的由來通常有明顯的病因,但患者患上電磁波過敏症,卻常常是不明就裡地發生了。米歇爾在研究食物過敏領域工作了20年,她不曾想到自己在60歲的時候突然患上了這種奇葩過敏症。

一天,她正坐在辦公室里工作,突然抬頭看到窗外的一根電線杆。米歇爾瞬間像被擊中似的,感覺到電磁波向自己的身體灌注輻射。她急忙狼狽地躲到辦公桌下,從此不得不想盡方法抵抗周圍的一切電磁波。

她把牆壁塗上厚厚的一層碳漆,再貼上層層錫箔紙。恐懼與不適讓她像個囚犯一樣只能呆在家裡辦公,並且打造了一個與蒂姆房間類似的法拉第籠子。

還有人為此回歸原始的田園生活

有人重新DIY一切家電

身處現代化的城市中,為人類提供基本通信需求的電磁場無處不在,EHS患者犧牲了社交和生活中的絕大部分內容,卻還是難以完全避開電磁波的侵擾。

世界上難道就沒有一個EHS患者的安身之處嗎?他們難道真的沒辦法逃離被電磁場的命運?他們在痛苦的邊緣掙扎,直到發現了一個世外桃源。

再怎麼落後的地區,也難免有電磁信號的普及,而真正存在電磁場薄弱的地方,只可能是電磁信號被屏蔽了。美國西弗吉尼亞州,距離華盛頓四個小時車程的距離,就有這麼一個叫綠岸(Green Bank)的小鎮。

綠岸

綠岸是一個偏遠的原始城鎮,整個小鎮只有143人。但並不是出於落後的原因,讓小鎮里的電磁波信號貧瘠。反而,這裡有一個世界上最大的、可完全操縱的射電望遠鏡。國家射電天文台在小鎮的山谷中安裝了這個高科技的望遠鏡,用來檢測恆星死音。

它可以調節頻譜頻率,收錄從最底端到最高端的所有頻率,目的是為了探測十分微弱的太空無線電波。而正因為太空中諸如恆星、行星、星雲等無線電源都非常遙遠,發出的信號微弱。

相對來說,地球上發出的電磁「嘈雜」就喧囂得多了。即使是拔掉插頭的電動牙刷,發出的電磁信號都可能蓋過宇宙中傳來的「耳語」。所以射電望遠鏡通常安置在人跡罕至的地方,避免受到其他電磁干擾。

綠岸為了配合射電望遠鏡的工作,自然也就成了堅持美國最嚴格禁令的城鎮。這裡的居民被禁止使用手機、WiFi、微波爐等任何會產生電磁信號的設備。

於是,在電磁學的層面來說,綠岸成為了地球上最「安靜」的地方。這恰好是電磁波過敏症患者夢寐以求的人間仙境。

2007年,黛安娜·舒夫婦在法拉第籠子里居住了幾個月之後,決定搬到綠岸生活。他們是首批搬到綠岸的EHS患者之一。

後來陸續有類似的EHS患者慕名來到綠岸定居。寧願為了身心舒適,而接受這裡的落後帶來生活的不便利。這裡沒有24小時營業的現代便利店,沒有輕鬆方便的出行方式,但卻有最寶貴的健康體質。

他們總算擺脫了現代社會時刻運轉的一切散發著電磁信號的機器,開始在寬敞的草原上放牧羔羊。

人們同情EHS患者的可憐遭遇,但同時,心裡一定存在一個疑問:電磁波過敏症究竟是具有顯著病因生理疾病,還是一種心理疾病呢?

過去十年的發展中,全球的通信設備普及率呈指數型速度加快,這是前所未有的,的確可能造成部分人群對此出現病徵表現。但當科學家對患者進行雙盲實驗時,卻發現了其中的端倪。

當研究人員把一個裝著未知是否具有電磁場的黑匣子放在受試者面前時,他們並不是總能分得清,電磁波的來源到底有沒有啟動。也就是說,這些人不能靠癥狀表現,判斷出究竟自己有沒有暴露到電磁波中。

由此看來,EHS更偏向於心理疾病。患者主觀上對設備發射出的電磁信號心生恐懼,從而引發生理上產生類似化學過敏反應。所以現在當EHS患者就診時,他們通常被建議去看心理醫生或精神科醫生。

而WHO認為,EHS目前根本沒有一致的醫學、精神病或心理病因。

即使出遊,患者也要用屏蔽錫箔把房車重重圍繞

即便電磁波過敏症還沒成為公認的疾病,但有一種假說,把病因歸咎為患者是對於高頻電流聲敏感的人群。

人耳通常能聽到的聲音頻率範圍在20Hz到20000Hz之間,而有極少部分人能聽到高於頻率20000Hz的聲音。就像有的人能聽到顯像管發出略高於20000Hz的聲音,某些電磁波設備也可能發出高頻的電磁雜訊使這部分患者敏感。

雖然還沒能給電磁波過敏症定性,但在一些社會福利比較好的國家,就率先把它納入疾病的範疇。例如瑞典就成為第一個把電磁波過敏症視為殘疾的國家。另外,德國也承認這是一種疾病。

法國一位住在偏遠山區的39歲婦女,還因此獲得了巨額的殘疾補助。她自稱受到日常生活中電話的電磁波影響,向法院請求支付補助。

而儘管裁決並沒有正式把電磁波過敏症當作疾病,卻依然同意每個月給婦女支付800歐元(約6300元人民幣)作為殘疾津貼,為期三年。

當然了,在探究清楚病因之前,輿論都不應該對電磁波過敏症患者有過多的揣測和質疑。

畢竟就算他們只是想找個借口遠離現代社會的壓力和喧囂,也是值得被諒解的選擇啊。

Caitlin Dewey. Are’WiFi allergies’ a real thing? Aquick guide to electromagnetic hypersensitivity. The Washington Post,2015.09.01.

Pagan Kennedy. The Land Where the Internet Ends. TheNew York Times,2019.06.21.

Gadget’allergy’: French woman wins disability grant.BBC News,2015.08.27.

Alison Nastasi. Is Electromagnetic Hypersensitivity aReal Illness? GIZMODO,2017.07.24.

Nicholas Blincoe. Electrosensitivity: is technologykilling us? Guardian,2013.04.29.

來源:SME科技故事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