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說「無鱗魚勾舊病」 有道理嗎?告訴你高血脂病人 如何挑魚

2020年01月29日 11:23 簡體 正體   評論»

有人說自己,不能吃無鱗魚,民間還有「無鱗魚勾舊病」的說法,這些說法究竟有沒有科學依據?無鱗魚究竟有什麼害處?

一般我們說的無鱗魚,是指天生無鱗和魚鱗很小的魚,比如一些深海魚,無鱗的海鰻和海鱔,還有我們經常吃的鮐魚、鮁魚、魷魚和鱗片細小的帶魚、昌魚等,淡水魚中的無鱗魚有泥鰍、黃鱔、鯰魚、銀魚等。

有人認為無鱗魚含有較高的,血脂高的人吃了這樣的魚會加重病情。

但事實上,魚類中的膽固醇含量不取決於魚是否有鱗,而且,大部分無鱗的海魚不僅膽固醇含量低,還含有不少人體日常缺少的不飽和,吃這樣的魚不會對患者造成壞的影響,反而有助於控制血脂含量。

但也不能一概而論,像鱔魚、魷魚膽固醇含量就要高一些,而像鮐魚、鮁魚、三文魚、等海魚的膽固醇含量就比較低,適合血脂偏高的中老年人食用。

所以用有鱗魚和無鱗魚來區分是否能吃,是非常武斷的做法,我們要有選擇地吃,但不要根據魚是否有鱗來判斷各種魚的膽固醇含量,而是根據它真正的膽固醇含量來決定是否能吃。

此外,有人認為大多數無鱗魚在死亡後與空氣接觸,會產生組胺,這是一種生物毒素,容易讓人過敏。

青皮紅肉類的海魚,比如帶魚、鰹魚、金槍魚、沙丁魚、秋刀魚等,它們的肌肉含血紅蛋白較多,因此組氨酸含量也比較高。當受到特定細菌,比如葡萄球菌、等污染後,很容易產生組胺。

人在過多食用組胺後,會產生中毒危險,出現皮疹、臉紅、頭暈、、噁心、嘔吐等癥狀。

但以無鱗魚來區分還是太專橫了,只要大家在正規市場購買,買回家以後儘快吃或者冷凍保存得當,就不會出現組胺中毒的問題,大家不要因噎廢食,即使有鱗魚受到微生物污染,也會讓大家出現生病的狀況。

從營養學上來說,有鱗魚和無鱗魚都要吃,許多無鱗或細鱗的海魚脂肪、膽固醇含量都比較少,刺也少,只要保存得當,適當吃一些,對人的身體營養補充是有好處的,而且要多種魚類輪換著吃,其他高蛋白低脂肪的禽畜肉也不要放過,儘可能補充更加豐富的

AD:搬瓦工官方翻牆服務Just My Socks,不怕被牆

來源:爆炸營養課堂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