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癌來臨前,大便會「求救」!專家提醒:4個信號越早發現越好
「你才32歲,怎麼就得了腸癌?會不會是醫院搞錯了?」
李先生跟父母通話,將自己確診腸癌的消息告訴他們,父親無法接受,一直讓李先生去別的醫院複查。
雖然自己也不願意相信,但是報告單寫得明明白白,李先生只能調整情緒,準備住院治療。
近年來,癌症的發生率一直上升,且出現年輕化的趨勢。結直腸癌過去主要集中在50歲以上的人群中,但臨床數據顯示,30歲以下的青年白領結腸癌發病率的比例逐漸升高,且已經佔總患病率的10%。
一、腸癌年輕化,專家指出:或是不良習慣惹的禍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林麗珠教授指出,如今年輕腸癌越來越多見,臨床上20歲、30歲的患者屢見不鮮,其原因可能與快節奏高壓力的生活方式、少節制和不規律的飲食方式、空氣污染以及水污染等眾多因素有關。
相關調查發現,全球結直腸癌病發率年均增長速度2%,而國內卻達到了2.4%。結直腸癌的可預見上升趨勢迫使人們不得不對病因做出調查與反思,並採取對應的疾控措施。生活中,常見的三大壞習慣,更容易誘發腸癌,高危人群需及時改正。
1、飲食「三高一低」
「三高一低」,指的是高脂肪、高蛋白、高熱量、低纖維素。有專家解釋,大量的脂肪、蛋白質和熱量的攝入,會導致人體在消化食物時產生大量的膽固醇代謝物,對身體增加負擔的同時也形成刺激與損傷,增加了致癌風險。
同時,低纖維素導致人體攝入食物纖維不足,食物殘渣和糞便在腸胃停滯,就會增加疾病風險和致癌風險。
北京和睦家醫院營養顧問高亞娟表示,想要預防結直腸癌風險,除了要戒煙、控制體重外和運動外,飲食上要盡量避免紅肉和香腸、火腿、熏肉等各類加工肉,在食物中增加果蔬五穀的比例,肉類選用白肉和海鮮,或可減少45%的腸癌風險。
2、久坐不動
英國《國際流行病學雜誌》上一篇研究論文顯示,久坐辦公的人患腸癌的風險會增加約44%,而採取運動式通勤,比如走路或騎車上下班,或在辦公室適當運動可降低患直腸癌、結腸癌的風險。
另一項長達20多年,針對90000名女性(年齡在25-42歲之間)的追蹤調查發現,每周坐著觀看7-14個小時電視的人,相較於少看電視的調查者,患上結腸直腸癌的風險高出了70%。
久坐不動會導致人體上中部向下形成壓迫,尤其是臟器,可能會導致組織受損和病變,尤其是生殖系統疾病。同時久坐不動容易養成憋大小便的習慣,這會導致糞、尿等排泄物在體內停滯過久,增加了有害物質和致癌因子接觸時間,從而增加癌症風險。
因此,建議大家日常盡量避免久坐不動,室內辦公最好每隔一段時間就活動身體,在室外伸展運動效果最佳。
3、吸煙喝酒
煙酒有害,人人皆知。煙草燃燒會產生大量的化學物質,光是致癌物就已知69種,有害物質多達百種。有研究發現,和非吸煙人士相比,吸煙人士腸癌死亡風險高出34%,同時吸煙時間越長,死亡風險越高。
而酒精不僅會刺激消化道和腸胃黏膜,增加促癌因子的接觸和吸收,還會直接損傷肝腎,並且對大腦神經中樞、血管等產生刺激和損傷,危害之大也不可忽視。
建議大家日常戒煙戒酒,越早戒掉,對健康的意義更大,如果實在無法避免,也要做好控煙、控酒計劃,面對煙癮和酒癮,可以求助戒煙門診和戒酒門診。
除了上述三種不良習慣外,肥胖、家族遺傳、長期便秘、結直腸慢性疾病等也可能成為腸癌的誘發因素,建議高風險人群能夠定期篩查,做到早篩查、早治療,而預防腸癌則要學會「抓重點」。
二、預防腸癌,抓住3個關鍵詞
雖然腸癌發病率越來越高,但腸癌可防可治,只要抓住防治的重心,就可以降低腸癌風險。
1、腸息肉
近年來,結腸癌的發病率明顯上升,大多是由腺瘤性息肉演變而來,且從腺瘤到癌的演變過程約經歷10~15年。
根據息肉的病理性質,將其分為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其它息肉等,其中增生性和炎性息肉是良性的,而腺瘤性息肉具有癌變風險,尤其是絨毛狀腺瘤,癌變幾率很大。
由於腸息肉是腸癌的高危誘因,臨床上對腸息肉往往「一視同仁」,都採取「能殺就殺」的策略,這是因為小的息肉在腸鏡檢查時就可切除,便捷又去除風險,而息肉大到一定程度,也確實可能引發癥狀或癌變,此時就要考慮切除方法了。
2、大便異常
據悉,臨床上,直腸癌誤診率高達50-80%。有的患者因誤診半年到一年而失去治療機會,這都是經驗主義造成的,因此發現大便異常時,一定要重視,科學檢查才是王道。
鄭州豐益肛腸醫院特聘專家劉佃溫教授表示:大便異常是結直腸癌的典型癥狀之一,而且長期便秘還是可能誘髮結直腸癌的風險因素,因此發現大便異常一定及時檢查。
警惕4種排便異常:長期便秘、便血、腹瀉和便秘交替出現、大便頻率形狀和出血等異常突變加重。出現這些癥狀,最好做一次結直腸鏡來排查風險。
3、結腸鏡
醫學數據顯示,腸癌早期治癒率超過90%,黏膜內癌早期甚至百分百可治癒,一旦拖到晚期5年生存率僅20%,因此早篩查、早治療才是重點,而這就要靠腸鏡。
腸鏡是配置了光源、攝像頭、物鏡、光導、插鉗口、充氣裝置、沖水裝置等,具有攝影、放大和圖像處理功能的纖維軟管。它可以讓人直觀地看到結直腸黏膜表面,觀察其有無異常、病灶,準確率極高。
很多人擔心腸鏡檢查過程太難受,因此產生抗拒心理,實際上現在已經有無痛腸鏡的選擇,患者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妥善選擇。
目前,專家建議,年齡45歲以後即便沒有風險和病症,也建議定期篩查腸鏡。而長期不良飲食、高風險人群、腸癌術後和具有相關異常癥狀的人群建議40歲以前篩查一次,如無異常3-5年定期篩查,如有異常需要醫生判斷風險。
人們在面對腸癌時,最大的敵人其實是自己,是經驗主義,對大便異常、肛門癥狀等視而不見或自我安慰,這才導致了超高誤診率和病情拖延的案例,希望大家可以引以為戒,提高重視。同時提醒:腸鏡既是檢查腸癌的金標準,也是預防和篩查腸癌的便捷工具,大家不要產生抵觸心理。
全平台高速翻牆:高清視頻秒開,超低延遲
?探尋中華復興之路,必看章天亮博士《中華文明史》
免費PC翻牆、安卓VPN翻牆APP
華人必看:中華文化的颶風 幸福感無法描述
來源:腫瘤的真相與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