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糖指數最高,致死率世界第一:中餐最要命?

2025年01月18日 14:33 簡體 正體   評論»

論美味程度、食材的多樣性和烹飪技法的千變萬化,世界第一想必沒人會反對。但如果從健康維度審視,中餐或許並非無可挑剔。「吃什麼」「吃多少」「怎麼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身體健康以及疾病狀態。

近年來,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兩度點名批評,中國屬於不健康飲食「重災區」。這可能讓一些人難以接受:中餐怎麼會比高油高糖高熱量的「洋快餐」還危險?

不健康飲食「重災區」

來看看權威期刊點名了飲食的哪幾宗罪。

第一宗罪,最高。

今年4月,《柳葉刀-與內分泌學》(The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ogy)的一項跨國隊列研究分析了12萬餘名成年人的飲食情況,發現在受調查的20個國家裡,中國飲食登上了糖尿病高風險榜首,升糖指數為88.9。東南亞和非洲緊隨中國之後,分別為88.2和88.0,都遠超20個國家中位數85.9。

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GI)是衡量一種食物升高血糖的能力,GI越高,代表引起血糖升高的速度越快。

有句俗話,「糖尿病是吃出來的」,這不是說糖尿病患者都是吃糖吃多了,而是高GI飲食的確與2型糖尿病風險的增加有密切關聯。在全球範圍內,約七成的2型糖尿病是由不良飲食習慣導致的,主要歸因於全攝入不足以及精製穀物和加工肉類攝入過多。而在我國,這一比例高達75%。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國家,患者總數超過1.4億,全球四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都來自中國。

第二宗罪,致死率第一。

2019年4月刊登於《柳葉刀》的一項跨度近30年的大規模研究,探究了195個國家和地區飲食造成的死亡率和疾病負擔。數據顯示,不良飲食導致的死亡人數比吸煙等其他風險都多,在全球前20名人口大國中,中國因飲食結構不良而導致的死亡率和癌症發生率排名第一。

學者們主要對比了15種與致死性疾病有關的飲食元素,其中一部分屬於健康食品及營養成分攝入過少,譬如粗糧、水果、堅果、、纖維等;另一類則是不健康的東西吃得太多,譬如鹽、反式酸、紅肉、含糖飲料,最終發現,鹽吃太多、全穀物及水果攝入不足而導致的死亡人數最多。

根據這篇論文的調查結果,東亞地區的中日韓,是全世界鈉攝入量最高的地方,均每日食鹽攝入量最高,超過8克,遠超出《柳葉刀》推薦的3克(世界衛生組織推薦5克,《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6克‌);中國人均全穀物攝入量、水果攝入量分別為30克、80克,遠低於推薦的125克、250克。

中國疾控中心去年發表的一項研究同樣指出,水果、全穀物和蔬菜攝入不足,是中國心血管疾病的主要飲食風險因素。

中餐成了「新」?

關於中餐健不健康的爭論,已經持續了十多年。

早在2007年,美國非營利組織「公共利益科學中心」便發布了一份長達14年的中餐追蹤研究報告,指出中餐對健康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中餐富含蔬菜,多採用植物油烹飪,且乳酪使用較少,飽和脂肪含量相對較低;另一方面,中餐的分量足,卡路里往往偏高,且食鹽用量過大,成為不容忽視的問題。比如一盤炒雞的熱量,就高達1300大卡,超過普通成年人一天所需的一半,還含有3200毫克的鈉和11克飽和脂肪,這樣的飲食對腰圍和血壓都是不利的。

由於文化衝突與種族偏見的干擾,這份報告在美國主流媒體上遭遇了片面解讀,導致中餐一度被污名化,引發了國人及國外中餐愛好者的強烈不滿。身為川菜代言人的英國美食作家扶霞駁斥了這樣的言論,她在《君幸食》一書中寫到,「西方人對中餐所持的態度中有一大諷刺,他們通常會點中餐菜單上那些糖醋味、鹹味和油炸的菜,轉頭又抱怨中餐不健康」。當西方人在高糖飲食與素食之間搖擺不定時,中餐的健康之道早已從科學層面升華為一門藝術。2000多年前的《黃帝內經》就提出「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這與現代營養學的理念不謀而合。

不過近幾十年來,隨著物質水平的豐富,餐飲行業飛速發展,中國人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轉變。漢堡薯條炸雞等「洋快餐」,在很長一段時間被視作「垃圾食品」的典型代表——好吃,但熱量高、營養素密度偏低。如今當人們開始拿營養學的放大鏡來審視中餐時,才驚覺很多中式菜肴和小吃的營養價值未必能勝過漢堡炸雞。油條白粥是垃圾食品的論調不時在網路上浮現,甚至有人吐槽「白米飯是垃圾食品之王」:幾乎不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及礦物質等重要營養成分,屬於典型的高糖、高熱量、低蛋白的「垃圾食品」。

對白米飯的討伐,多少有點矯枉過正了。從正常飲食的角度分析,白米飯的維生素、膳食纖維含量相對全穀物,確實略顯遜色,升糖指數也偏高,糖尿病人群需謹慎控制這類主食的攝入。對於未患有糖尿病的人來說,只要確保不攝入過量,人體自身完全有能力控制血糖波動的幅度。主食之外,其它食物吃什麼,吃多少,怎麼吃,才是關鍵。

更值得警惕的是,我們面對的重口味美食誘惑實在太多了。外出就餐,湘菜、川菜、火鍋、燒烤隨處可見,大快朵頤之際,不知不覺便攝入了過量的鹽。據2021年衛健委對全國7個省市的126家餐館的調查結果顯示,外出就餐的消費者平均攝入了4.58克的鹽,一頓飯的工夫就幾乎吃掉了一天的食鹽額度。倘若你還愛吃點鹹菜鹹鴨蛋、薯片魷魚絲,一天吃進去的鈉含量超標四五倍也不奇怪。

而且中餐擅長煎、炒、炸、燒,這些烹飪方式無一不依賴於食用油的大量使用,中餐愛好者們所熱衷追求的「鍋氣」,更是離不開猛火寬油。全國營養調查數據表明,1982年到2020年,中國居民飲食中脂肪的供能比已經從18.6%飆升至34.7%,部分城市甚至高於36%,超出了《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所推薦的20%-30%的合理範圍。

此外,加工食品的泛濫也是中國人飲食習慣發生變化的關鍵因素之一。現如今,加工食品已然成為中國居民重要的能量來源,尤其在青少年群體當中,其所提供的熱量佔比超過了三成。

說到底,不是中餐「垃圾化」了,而是現代食品工業將大量高鹽、高糖、高脂食物以足夠廉價、便捷的方式送到了每個人的嘴邊。

中國人究竟該怎麼吃?

為了追求更健康的飲食習慣,歐美國家相繼探索並推廣了多種膳食模式。其中,專為高血壓患者設計的得舒飲食(DASH diet,全稱為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備受推崇,它強調大量攝入新鮮水果、蔬菜、瘦肉蛋白、豆類、全麥及健康脂肪,同時嚴格限制添加糖、鹽、醬汁、飽和脂肪及過量紅肉的攝入。

地中海飲食同樣享譽全球,常年位居健康飲食榜單前列。它以豐富的蔬果、全穀物、豆類、堅果、橄欖油及香料為核心,並建議每周至少兩次食用魚類或海鮮,適量攝入奶製品及禽蛋,同時盡量減少紅肉及甜點的攝入。地中海飲食富含不飽和脂肪酸與膳食纖維,且食物加工程度低。科學證據顯示,遵循地中海飲食可顯著降低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癌症、神經退行性疾病及糖尿病的風險。

不過對於我們「中國胃」來說,「白人飯」又冷又素,缺乏飯張力,糊弄幾頓還行,真的很難長期堅持。

其實中餐本身就有很大的健康潛力,尤其以廣東、江浙一帶為代表的東南沿海地區菜系,相比於北方飲食,水產類和新鮮蔬菜種類豐富了很多。只要稍作調整,中國膳食也能好吃又營養。

北京大學的研究團隊為此專門提出了中國心臟健康飲食(CHH Diet,全稱Chinese Heart-Healthy Diet)模式,並設計了魯菜、淮揚菜、粵菜、川菜四大版本食譜,以滿足不同地區居民的口味偏好。相較於普通家常菜,其核心在於:減鹽,控油,增加膳食纖維。研究證實,對於輕度高血壓患者來說,CHH飲食能降低總膽固醇和血糖水平。

如果你也想吃得更健康,不妨參考適合你口味的CHH飲食,或者有意識地做出一些小的改變:比如吃飯按照菜、肉、主食的進食順序,這樣有利於降低餐後的血糖反應。保持飲食清淡,少油少鹽,少吃精加工食品,適量吃紅肉,多吃蔬菜水果、全穀物和魚蝦水產品。儘可能自己做飯,減少對外賣和餐館的依賴。

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