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開水就是長壽水 會喝水的人能防4種常見病

2025年04月12日 14:19 簡體 正體   評論»

對於人類來說,很多基本生理功能的執行都離不開水。

水佔了人體的60%-70%,要有足夠的水,人體才能平衡體內溫度,保持細胞存活。

正常情況下,人體內每天的水分損失小於體重的2%。

一旦缺水佔比大於2%系統、內分泌系統、消化系統都會發出警報。

所以別小看一杯水的重要性!

沒有水我們壓根沒法生存,甚至可以說,水的即時重要性超過蛋白質、脂肪等其他營養物質。

每天多喝水

遠離4大常見病

1

當人體處於缺水狀態時,一方面血液會像糖漿般濃稠,濃度被動升高;另一方面會導致細胞外液不足,胰島素難以將葡萄糖送入細胞。

於是糖尿病就這麼悄無聲息的到來了。

日飲用1.5-2升水,相當於給血液安裝「動態稀釋器」,能將血糖濃度降低10%-15%,就像用清水沖洗沾滿蜂蜜的杯子,水越多,殘留的糖分就越少。

並且水起到了「潤滑液」作用,為細胞打開通道,讓血糖順利進入細胞供能。

2

便秘

大腸天生愛回收糞便水分,身體缺水時它會瘋狂吸干糞便,變得干硬如石塊,自然也就難以排出。

另外能促進排便的膳食纖維其實類似海綿,需要喝足水將體積膨脹3-5倍,才能刺激腸道蠕動。

3

腎結石的核心成因是尿液中鈣、草酸鹽、尿酸等物質濃度過高,像「糖水蒸發成糖塊」一樣析出結晶。

而多喝水,讓每日尿量保持在2升以上時,鈣、草酸鹽等結晶成分才能被輕易溶解,減少結石形成風險。

4

血液太稠就像加了濾鏡的網紅照——失真又危險。

有研究證實,充足飲水可使血液黏稠度降低40%,心臟泵血時就像開了順滑模式。

不僅給血液開啟了”稀釋模式”,讓血小板不再扎堆,降低血栓形成的概率,還能改善血糖環境,起到保護血管內皮功能的作用。

科學喝水

白開水就是

喝多少

普通成年人每天需水量=體重(kg)×30ml。例如60kg的人每天至少喝1800ml水。

不過飲水量要根據環境以及身體情況進行動態調節,比如乾燥高溫的環境下每天可以多喝500ml;孕婦每日增加300ml,哺乳期額外增加500ml,中等強度運動(如跑步、騎車、游泳、家務勞動)後可額外補水500-1000ml,但不要一口氣喝完。

怎麼喝

少量多次:每次喝200ml,1-2小時補充一次,避免一次性猛灌500ml以上。

主動慢飲:用吸管杯小口慢飲,減少嗆咳風險。尤其要提醒的是別等口渴再喝水,這時身體已缺水超2%,處於輕度脫水狀態,長期如此容易引發便秘等問題。

什麼時候喝

晨起刷完牙:300ml溫水沖走「熬夜血」;

晨起後每2小時:補充200ml以上的水分,像「定時澆花」保持尿流持續;

睡前1小時:100ml防夜間脫水,心衰患者減半。

喝什麼

首選白開水:無熱量負擔,可加檸檬片/調味;

次選含鎂、鈣的硬水可增強代謝(硬度<200mg/L);

忌口黑名單:含糖飲料,不僅是糖罐子,增加心血管疾病、肥胖和代謝疾病等風險;還會使尿鈣濃度飆升50%,誘發腎結石等疾病。

水溫有講究

飲用水的最佳溫度在10-40℃,65℃以上的熱水是食道癌的幫凶,而<10℃的涼水容易刺激血管,引發胃絞痛,不是好選擇。

這些情況別

立即就醫!

科學喝水後,仍出現以下癥狀提示嚴重疾病,不要硬扛及時就醫。

表現一

尿液異常持續3天

血尿、醬油色尿→警惕腎炎/泌尿系腫瘤

尿量驟減(<400ml/天)→急性腎衰竭前兆

表現二

口渴與多尿並存

每天喝水>3000ml仍口渴,伴體重下降→糖尿病或尿崩症信號

表現三

水腫不退

晨起眼瞼/面部水腫+尿泡沫多→可能

表現四

頭疼伴噁心

補水後頭痛未緩解,伴噴射狀嘔吐→警惕腦水腫或顱內病變

科學喝水是健康的第一道防線,但打破這道防線後,單靠喝水是無法彌補,身體發出的「健康警報」一定要重視,及時就醫,及早治療。

來源:名醫在線網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