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於醫學知識 《黃帝內經》更寶貴的是它的生命價值觀

2020年08月26日 3:08 簡體 正體   評論»

提到《黃帝內經》,大家的第一反應就是一本講述疾病治療,的專業醫書,而市面上大部分關於《內經》的講座也是圍繞如何養生保健而開展的論述,網頁搜索《》,告訴我們依然只是中國最早的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

其實把《黃帝內經》僅僅定位為專用的養生治病的醫書是對黃帝內經認知的局限,它不僅僅是一部醫書,它更是一部講述生命本身的書籍,相對於醫學知識,《黃帝內經》更為寶貴的財富是其醫學知識背後的人文生命,對生命本身的認知和告訴了我們生命該有的最佳狀態是什麼樣子,才是《黃帝內經》留給我們的最寶貴的財富。

一、生命的意義在於

美國著名家,第三代心理學的開創者亞伯拉罕·馬斯洛,在1943年發表的《人類動機的理論》一書中提出了人類的需要層次論,也就是著名的馬斯洛理論,他提出了人的最高層次的需求是自我實現,自我實現的需要是人類最高等級的需要,而所謂的自我實現就是指一個人實現了個人理想和抱負,將發揮個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完成與自己的能力相稱的一切事情的需要,自我實現也是在努力的實現自己的潛力,竭盡所能,使自己越來越成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使自己趨於完美。

而早在幾千年,我們的祖先就在《黃帝內經》裡面明確提出了類似的理論,也直接指明了生命的意義在於自我實現,同時更明確告訴了我們我們自我實現的本質。

《黃帝內經》開篇上古天真論裡面提到: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

精神悠閑而愉快,內心深處恬淡而寧靜,無論吃什麼都覺得甜美,穿什麼都覺得漂亮,能從各個層面接納自己,對自己非常的滿意和知足,但這個知足不是消極墮落的無可奈何的被動接受,而是超然於物外,不被外來的各種慾望所奴役,能真正自我做主的自我滿足,無論智商高低,都能擁有獨立的自我意志,積極專註於自我生命的體驗,活出真正的自我,也就是合道,這是最健康的人生狀態,也是每個人應該追求的生命狀態,也就是孔子說的「士志於道」,而自我實現與合道,跟智商高低,職位高下無關,是人人都可以達到的,所以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二、生命的核心:自強不息

《上古天真論》云:「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上古天真論開篇講述了黃帝的一生生平,其本質實際上是給我們樹立了一個生命的方向和告訴了我們生命本身該有的過程。生而神靈不僅僅是黃帝,而是我們每一個生命本身就是生而神靈的。

生而神靈,不是說跟外面的所謂的神靈能夠溝通,而是每個人生命一生下來就能吃會看,具備強大的自我覺知能力,身心特別的敏覺而充滿了本真的靈氣。但很多人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生活的磨礪而慢慢的變得獃滯甚至麻木不仁,對自然界和生活中很多現象變得無感而失去了嬰兒時期強大的覺知能力,但是黃帝的一生,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從出生開始,到弱冠之年的立言,成年後的作為合乎天道自然,向我們展示的正是其一生不斷攀登高峰直至到達生命頂峰的自強不息的自我完善的生命歷程。

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黃帝自己不斷自強不息,攀登人生高峰的歷程給我們樹立了人生的方向,自強不息,也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易經》第一卦乾卦告訴我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中華民族所有的神話故事,無論是女媧補天,大禹治水,還是愚公移山,精衛填海,傳遞給我們的都是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人終歸是要往上走的,自強不息這是生命的本性,也是生命的核心。

三、生命的次:天真圓滿

真,是中國文化里一個境界很高的詞,我們把最高標準的道理稱之為真理,佛家道家把具有巨大威力的語言稱之為真言,黃帝內經將得道之人分成了四個層次,其中層次最高的稱之為真人,同樣,黃帝內經告訴我們生命的最高層次就是天真圓滿。《黃帝內經》開篇叫上古天真論,開篇就給我們樹立了生命的方向。天真圓滿。而最能表達天真狀態的就是我們的孩子,活得真實真性而沒有絲毫的做作和虛假。

老子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聖賢追求的最高境界都是像初生的嬰兒一樣,回歸的正是天真的圓滿的狀態。

四、生命的最好歸宿:善終,回歸生命的本源

《黃帝內經》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神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內經裡面的這段話直接為我們指明了生命的歸宿該有的狀態一定是能得以盡終,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善終。

《尚書·洪範》的五福臨門的最後一福:善終而善終不僅僅是長壽,更多的是走的時候以什麼樣的生命狀態離開,是臨近命終時,沒有遭到橫禍,心裡沒有掛礙和煩惱,身體沒有病痛,安詳而且自在地離開人間,甚至能預知時日,安頓好無疾而終。而觀察身邊的人,能得善終之人寥寥無幾,大部分的人都帶著痛苦、戀念甚至心有不甘含恨離開。

而對於死亡,古人的態度更多的不是恐懼而是生命的回歸,《淮南子》云:「生所假也,死所歸也」,古人認為相對於科技文明的不斷發展和擴張,人類精神文明是不斷的走向回歸,而不是發展。所以古人把罪惡多端無藥可救的我們說他們走了一條不歸路,生命最好的歸宿是能盡終其天年,回歸到了生命的本源。

結語:相對於醫學知識,《黃帝內經》更寶貴的是它的,《黃帝內經》開篇上古天真論,正是告訴了我們如何去認識生命,生命該有的狀態應該是怎麼樣子,生有所立,死有所歸,人往高處走的自強不息,人盡其才的實現自我的價值,這才是生命的意義。

安卓翻牆APPWindows翻牆:ChromeGo
AD:搬瓦工官方翻牆服務Just My Socks,不怕被牆

來源:中國文化初學者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