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後出現4個異常,或是胃癌來臨
王伯上個月陪妻子劉姐去醫院做胃腸鏡檢查,看到妻子做無痛胃鏡腸鏡檢查時,只是睡了幾分鐘檢查就完成了,為求心安,王伯也給自己預約了一次無痛胃鏡檢查。
經過仔細檢查,醫生髮現他的胃竇部有一小塊粘膜色澤改變,病灶很小只有1-2毫米,活檢病理檢查確診為印戒細胞癌。
印戒細胞癌是一種惡性程度很高的胃癌,早期容易轉移,往往沒有癥狀,一旦出現癥狀已是晚期,存活時間很短。
所幸,王伯通過這次胃鏡檢查,發現得很早,病變只局限於胃粘膜淺層,通過胃鏡下手術就將腫瘤切除,還保留了完整的胃。
王伯感嘆不已,這次真是偶然碰上「好運」,若病情再耽誤,後果難以想像……
一、為啥胃癌一發現就是晚期呢?
胃癌是我國位居前三位的惡性腫瘤,我國也是全球胃癌最高發的國家意志。如果早期癌症發現,胃癌的5年生存率可達95%以上,甚至可以實現治癒。但如果在中晚期階段發現,5年治癒率只有近40%。
然而就中國目前胃癌發病情況,大多數患者都是在胃癌中晚期才被確診。
原來,早期胃癌病變並不會特別明顯,胃癌前期病變表現多不典型,主要為腹脹腹痛、反酸燒心、噁心嘔吐等,這些癥狀與慢性胃炎相似,人們不易察覺。
二、胃癌早期不痛不癢?這些癥狀別忽略
胃癌早期癥狀並沒有特異性,,容易與胃炎、胃潰瘍等常見胃病相混淆。如果發現胃病患者有以下5個癥狀,就要引起高度重視了。
1、胃痛
淺表性胃炎或是胃潰瘍,發病時的腹痛都有自身特點,一般是飯後1小時左右有疼痛感,過段時間就會緩解。如果一旦疼痛出現得毫無規律可言,就需要警惕是癌變的可能性。
2、體重下降
胃病患者的消化能力減弱,易出現食慾減退、腹瀉、乏力等癥狀,但如果短期內身體有明顯變化,機體對食物影響吸收出現障礙,體重快速下降,體型明顯消瘦,很可能是腫瘤作祟。
3、出現黑便
若胃病患者出現無法解釋的黑便,可能表明胃潰瘍出血或發生癌變,應進一步到醫院檢查,仔細辨別。
4、燒心反酸
指發生在胸骨下部附近,也就是常說的「心窩」處的燒灼感。當燒心反酸現象反覆出現,很可能是腫瘤引起的胃酸分泌紊亂,需要注意。
三、幽門螺桿菌是胃癌「禍根」,如何預防?
我國胃癌發病率居高不下,有部分原因與幽門螺桿菌有關。據統計,我國是幽門螺桿菌感染率非常高的國家,而幽門螺桿菌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的重要致病因子,並與胃癌有關。
1994年世界衛生組織將幽門螺桿菌列為1類致癌因子,並明確其為胃癌危險因素。當然,這並不說明,Hp感染者一定就會患上胃病乃至胃癌。
大多數Hp感染者不生病,15%~20%可發生消化性潰瘍,小於1%可發生胃癌。胃癌除了有Hp在「搗亂」,還與遺傳因素、免疫力弱、生活方式不良等有關。
幽門螺桿菌感染率主要與日常飲食習慣有關,那麼日常應如何預防呢?
1、使用公筷
中國人吃飯習慣多人共同進食,餐桌上一盤多筷一起夾,就容易引起病菌傳播,因此在外就餐,最好使用公筷、公勺,或是自備餐具。
2、盡量少吃生食
刺身、沙拉等生食雖然別有風味,但幽門螺桿菌可依附在生肉中,沒有經過高溫烹煮,病菌無法被消滅,通過人體胃腸道導致幽門螺桿菌感染。
因此,日常飲食一定要注意,食物要徹底熟透再放入口中,少吃半生不熟的食物。
3、口味清淡些
辛辣的食物、煙酒、腌制類的食品容易對胃粘膜造成刺激,使胃腸抵抗力下降,增加幽門螺桿菌入侵機會。
4、不口對口餵食
不少家長喜歡給孩子喂飯時,用舌頭試試溫度,或是嚼碎後餵食,這樣孩子容易因家長唾液,被感染上幽門螺桿菌。
胃癌雖然高發,但只要儘早發現,很有可能實現痊癒。因此胃癌高危人群一定要定期進行檢查,若短期內胃部不適或者無原因的消瘦疲乏、黑便等癥狀,也要及時去醫院就診。
全平台高速翻牆:高清視頻秒開,超低延遲
免費PC翻牆、安卓VPN翻牆APP
華人必看:中華文化的颶風 幸福感無法描述
來源:39健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