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養生正當時,中醫推薦七種食療方

2025年07月07日 10:30 簡體 正體   評論»

夏至已至,一年之中最為炎熱的時候就要到了。至者,極也。在看來,這一時節天地陽氣最為旺盛,而陽極陰生,陰氣居於內,如果起居不慎,會造成人體陽氣耗傷,損及健康。

黃帝內經》強調春夏養陽、養心,越是盛夏越要保護好人體陽氣,注重保持心情舒暢。

中醫將陽氣視為生命的動力源泉,認為陽氣變化類似於數學中的「正弦曲線」,在「日節律」中陽氣最為旺盛時為正午,在「年節律」中則為夏日,此時人體陽氣多集中在肌表與上焦。

那麼,夏至時節如何避免陽氣受損、心情不暢?有哪些方法、葯膳能「未病先防」,讓大家享受「清爽一夏」呢?

預防「苦夏」,牢記三不要

中醫自古便有「苦夏」「疰夏」之說,在炎熱夏日,人們很容易出現疲倦乏力、肢體困重、心煩失眠、咽干口燥、腹痛腹瀉等癥狀,「曬蔫」的狀態下也很難進行體重管理。

夏日養生,尤其要注意「三不要」。

01

一是瓜果生冷,不可多食

在夏季,人們常喜歡食用冰鎮的食物和飲料以解暑降溫。但楊志敏認為,這種做法容易讓脾胃受寒,既可能誘發腹痛腹瀉等癥狀,也可能引起咽喉、肢體不適。

以西瓜為例,清代王士雄所撰《隨息居飲食譜》記載,西瓜味甘性寒,多食積寒助濕,「病後、產後均忌之」。這是說西瓜雖有解暑降溫的作用,但於偏於虛寒者常會加重身體的寒濕。像哈密瓜、香瓜等時令佳果,也並非人人都合適,而從冰箱取出後立即捧食更是不可。

「人們常說『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其中的『夏吃薑』便是基於瓜果生冷而設置的『未病先防』。」楊志敏說,夏日飲食應以溫為佳,溫食宜助陽氣,過熱則傷氣,應適量飲用溫水,選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這樣既能減輕脾胃負擔又利於體重管理。

02

二是運動有度,盡量少熬夜。

《黃帝內經》中說:「夜卧早起,無厭於日……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楊志敏解釋,這是說夏季可晚睡,但並非提倡熬夜,熬夜會使人體陽氣浮越於外,既會影響人體的新陳代謝,也會讓人的注意力、記憶力下降,情緒心理出現波動。

「我們可順應夏季自然特徵養生調神,在合適的時間多進行戶外活動,發散體內陽熱之氣,這樣既調節了體溫,出汗後也能倍覺清爽舒服,從而達到『使志無怒』『使氣得泄』的養生目標。」楊志敏說。

針對人們常說的「夏練三伏」「以熱制熱」。夏季運動時間不應過久,過度鍛鍊出汗也是非常不可取的,應盡量以中等強度的運動為主,推薦慢跑、游泳等有氧運動或太極拳、八段錦等傳統功法。

03

三是善用空調,不要貪涼。

夏季尤其需要提防因空調溫度過低而產生的寒邪。「在夏季,人體經脈內的氣血不停地運行於全身,如果寒邪侵入經脈,就會使氣血的流行遲滯不暢,甚至凝澀而不行。」

寒邪入侵,輕則引起肢體、關節不適,重則會誘發麵癱(面神經麻痹)等急症,建議將空調調節至合適的溫度。

安穩度夏,可常備7種食療方

去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等16部門聯合啟動「體重管理年」活動。立足中醫食養理論,我們從加強體重管理和緩解夏日常見不適的角度推薦以下幾款食療方。

所謂食療,中醫稱為飲食調補學,是利用食物本身的作用來維護人的身體健康,輔助藥物防病治病。

利於體重管理的食療方

1、荷苡茶

材料:荷葉5g,炒薏米10g,炒山楂3g,蘆根15g,白茅根15g。

做法:(1)上述材料洗凈;

(2)放入茶壺內,加入適量熱開水,加蓋浸泡10分鐘,即可飲用。

點評:(1)飲品特點:時值盛夏,炎炎夏日易讓人出現各種不適,痰濕、濕熱體質者的病證多與濕熱相關。薏米能清熱祛濕,炒制後不至於太過寒涼;山楂能消食健胃、活血祛瘀,炒過後消食積的功效更強;荷葉則能清熱解暑兼具一定的減重功效。三者搭配蘆根、茅根,成為了一道清熱消暑效果極好的飲品,對於濕熱、痰濕體質的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人群尤為適宜。

(2)小貼士:本茶飲可反覆加水泡飲;孕婦、脾胃虛寒、氣血虛弱者不宜飲用。

2、鮮爽冬瓜羹

材料:鮮玉米2根,豌豆100g,紅蘿蔔半條,馬蹄10個,冬瓜100g、雞蛋一個。

做法:(1)鮮玉米的須及玉米粒摘下備用;

(2)加適量的水把玉米須與玉米棒放在鍋里先煮20分鐘,去渣;其他材料洗凈,紅蘿蔔、冬瓜、馬蹄去皮切粒;

(3)把所有食材都放入湯水中煮10分鐘,關火,把雞蛋攪勻放入湯中,調味即可。

點評:(1)菜品特點:甜玉米屬於低熱量、低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是代替主食的減肥好選擇之一。配合飽腹感很強的豌豆,健胃消食的紅蘿蔔,以及能清熱利濕、減肥降脂的冬瓜,整個膳食口感清爽而且熱量低,在補充營養的同時也可以減少過多的熱量攝入,達到降脂減肥的效果,是濕熱或痰濕體質的肥胖人群不二之選。

緩解夏日常見不適的食療方

1、高湯浸(緩解夏日心煩易怒)

材料:豬骨300g,黃豆30g,苦瓜2個,5片。

做法:(1)苦瓜洗凈,縱向切薄片,用鹽腌制0.5小時,再用清水洗去苦味備用;

(2)豬骨斬件焯水,把黃豆、生薑一起放入鍋內加清水熬湯1h成高湯;

(3)將苦瓜片放入高湯內灼至剛熟,調味即可。食用時苦瓜片可適當沾芥末等其他配料。

點評:(1)菜品特點:黃豆性味甘平,益氣潤肌膚。豬骨能補中益氣、養血健骨,搭配具有清熱消暑、清肝明目作用的夏季當令食材苦瓜,特別適合易上火而見口乾口苦、眼目容易乾澀充血人群的保健食用。

(2)小貼士:苦瓜性寒,陽虛體質人群請勿過量食用,或烹飪苦瓜時增加生薑用量,或在湯中加入胡椒粉。

2、綠豆蓮子煲(清暑健胃,緩解疲勞)

材料:綠豆50g,蓮子80g,排骨300g,陳皮1瓣。

做法:(1)綠豆、蓮子浸泡,排骨斬件焯水;

(2)向鍋內加入適量清水煮沸,納入上述材料,慢火煮1h,調味即可。

點評:(1)湯品特點:蓮子性平、味甘澀,能健脾益腎、養心安神,多用於心脾腎虛的遺精帶下或心悸失眠;配合味甘性涼、能清熱利水解毒的綠豆以及能理氣化痰的陳皮,清補相兼,對於體質虛寒而有皮膚不適的人群尤為適宜。

(2)小貼士:綠豆性較寒涼,虛寒體質者可加生薑、芡實同煮。

3、桂花酸梅湯(緩解夏日口燥咽干)

材料:烏梅3-5個,山楂15g、甘草3g、陳皮半瓣,桂花適量,冰糖適量。

做法:(1)把烏梅、山楂、甘草、陳皮先清洗,用煲湯袋裝好。

(2)向鍋內加入適量清水煮沸,放入煲湯袋小火煮40分鐘。

(3)放入冰糖煮至融化,去掉煲湯袋,加入桂花即可。

點評:(1)茶飲特點:烏梅,為青梅熏制而成,能生津止渴,能使浮越在上的虛火歸位。配合健胃消食化肉食積的山楂、陳皮配甘草和胃健中,清香怡人的桂花,煮一鍋口感酸甜,健脾胃,消食滯的茶飲。此茶能緩解咽喉異物感,久咳少痰,食慾欠佳等不適。

(2)小貼士:消化道潰瘍者不宜。

4、紫蘇薄荷薑茶(夏日防風寒)

材料:(鮮)紫蘇5~10g,(鮮)薄荷5~10g,生薑3片,紅糖適量。

做法:(1)材料洗凈,向鍋內加入適量清水,納入紫蘇,薄荷,生薑。

(2)煮沸後加入紅糖融化,蓋上鍋蓋燜2分鐘即可。

點評:(1)薄荷味辛、性涼,能發散風熱、清利咽喉、疏肝解郁;紫蘇性味辛溫,能發表散寒、芳香化濕;生薑則能散寒解表、溫中和胃;紅糖能扶正益氣。此茶品用上述材料搭配,具有扶正解表、化濕解郁的功效。

(2)小貼士:亦可簡單選擇保溫杯沖服,選鮮品更佳。

5、桂皮山藥燜排骨(緩解貪涼後腹痛腹瀉)

材料:桂皮5-10g,淮山250g,排骨250g。

做法:(1)排骨斬件用鹽、油、生粉、醬油腌制10分鐘,淮山切為寸段。

(2)熱鍋,加入油,姜及桂皮爆香,放入排骨香煎至排骨微黃。

(3)加入淮山翻炒一會,倒入適量清水,大火燒開後小火燜,當湯汁剩下不多的時候,開大火加入鹽調味即可。

點評:(1)菜品特點:山藥,味甘性澀,能補不足,固腸胃,止瀉痢。桂皮即肉桂,《本草備要》載:「(性)大熱(味)辛甘,(能)治脾虛惡食,濕盛泄瀉」,能緩解脾虛濕盛所致的胃口差與腹瀉,更是最早被人類使用的辛香料之一。此二物作為輔料燜排骨,不僅香味濃郁誘人,而且能溫補脾腎,能緩解胃脘隱痛不適,噁心欲嘔,腹瀉便溏,疲倦乏力,腰膝酸軟,夜尿頻等不適,適宜於脾腎兩虛人士或貪涼所致胃腸不適者。

(2)小貼士:脾虛明顯的可加生薑30g。

來源:大嘴愛吃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