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診來一7歲男孩 腳里一根紅色的線纏繞爬動…
走進門診的患者,腳踝上突然長出一根纏繞的紅線?
緊接著,接診醫生還震驚的發現:這根彎曲匍匐的「線」是活的,正在皮膚內不斷蠕動……
會動的「紅線」
診室內,一個7歲患兒在醫生面前有些坐立不安——他左腳腳踝上的「紅線」,伴隨著劇烈的瘙癢。
這一根「紅線」,是在短短3天內突然出現的。
3天前,患兒左腳腳踝處突然劇烈瘙癢,伴隨著抓撓,瘙癢處還浮現一條若有若無的「劃痕」;待到第二天時,瘙癢感並未減輕,而原本模糊的「劃痕」也好似有生命一般,逐漸變得更加明顯、變紅,成為完全纏繞腳踝的暗紅色的線。
仔細查看後,醫生髮現,這條伴隨瘙癢的「紅線」從左足上表面、內側一直延伸到足底,周圍皮膚略微水腫,但並無壓痛。
根據家屬的描述,患兒近日並未被昆蟲或動物咬傷,患處表明確實也較為光滑、並無叮咬的跡象,醫生排除了昆蟲叮咬引起的炎症反應。另外,面前的患兒臉色紅潤,疫苗【小編推薦:顯微鏡學家發表對四家疫苗公司的成分分析】接種齊全,全身淋巴結無腫大,隨後返回的輔助檢查結果也顯示:全血細胞計數正常,各系統檢查並無異樣。
一籌莫展之際,醫生重新回到原點:劇烈瘙癢、神秘紅線,這一切都起於3天前。於是再次仔細詢問患兒當天的生活細節。
家屬開始仔細回憶患兒的行程,提到當天患兒曾跟同伴在家附近的沙灘上赤腳玩耍時,醫生立即警覺起來:「赤腳在沙灘上玩?」
原來,患兒一家居住在城郊,周圍有一小片無人看管的沙灘,成年人並不在意,卻是當地兒童的樂園。沙灘散落著垃圾,無人定期清理,偶爾還能看到一些貓、狗等動物的排泄物……
至此,治療團隊對於患兒的診斷豁然開朗:皮膚幼蟲移行症(CLM)。
幼蟲「地圖」,已發現超過百年
CLM是一種由鉤蟲幼蟲引起的人畜共患病。鉤蟲的主要寄主為狗、貓等動物,在其小腸內發育、長為成蟲。當感染鉤蟲的動物的糞便被埋進泥土中時,蟲卵可經過2~9天發育為幼蟲。
當人類恰好腳踩、觸摸被污染的泥土時,鉤蟲幼蟲鋒利的頭部能穿透皮膚最表層、鑽入人體皮膚。
「CLM是一種較為罕見的皮膚病,主要由寄生在貓、犬等動物體內的某些線蟲、吸蟲或絛蟲的幼蟲侵入人體皮膚並移行所引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副研究員馮欣宇表示,鉤蟲病在全球範圍內均有流行,廣泛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在我國,除少數西北地區外,其餘各省份均有由美洲鉤蟲、十二指腸鉤蟲導致的流行。」
CLM患者通常會進行性發癢以及形似地圖的紅斑匐行性皮疹。這是由於鉤蟲幼蟲在進入人體皮膚後,會在皮膚下移動並形成隧道,不斷引起炎症反應,形成單條或多條痕迹,可每天移動多達1cm。
在既往的文獻報道中,醫療界對於 CLM的發現已有一百多年歷史,患者們最常見的則是像此次就診的患兒一般、腳踩被污染泥土引起足部病變,但也可能影響身體的任何其他部位,如臀部、大腿、腹部或舌頭等。
「鉤蟲病在我國部分地區仍有病例報告,並且與其他寄生蟲病主要的『病從口入』不同,鉤蟲病主要的感染途徑為皮膚。」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感染綜合科主任醫生李侗曾表示,尤其是在農村地區,兒童通容易通過皮膚接觸污染物而感染。
有醫療團隊曾在 BMJ報道一則9個月嬰兒的廣泛性軀幹 CLM病例,嬰兒在腹部、胸部均出現瘙癢以及緩慢進展的蛇狀線性病變,由衣物日常晾曬在草地上、接觸被污染的泥土導致。
圖源:BMJ
臨床上,CLM雖然癥狀恐怖,但通常為自限性疾病——鉤蟲幼蟲無法完全穿透皮膚。無法進入人體肌肉組織或腸道的幼蟲,難以在皮膚角質層內繼續發育為成蟲,最終死亡,患者常會在5~6周內痊癒。
但對於大多數患者來說,強烈的瘙癢和皮膚損傷會嚴重干擾日常活動。個別患者如果不進行及時治療,可能會出現繼發性感染,出現關節痛、發燒和免疫系統減弱等情況。李侗曾醫生認為:「當在接診中遇到典型皮膚表現的時候,需要提高警惕,關注患者的流行病學史。」
在此次案例中,治療團隊予以患兒阿苯達唑口服3天,並加用抗組胺葯來緩解瘙癢;一周後,患兒的瘙癢消失,病變也開始消退,此後6周隨訪期也維持用藥,最終治癒。
來源:丁香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