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睡早起」是錯的?醫生提醒:老人65歲後…
李大爺是個非常注養生的人,一直堅持早睡早起,他覺得自己比身邊的同齡人健康許多。
然而,最近李大爺在刷手機時,卻看到一則這樣的消息:睡得早,死得早。
這完全打破了李大爺關於「早睡早起身體好」的認知,難道堅持早睡真的會影響健康?可規律的生活習慣不是健康的嗎?
李大爺頓時慌了,到底是「早睡早起身體好」還是「睡得早逝的早」?一邊是長久以來的健康信條,一邊是新興的網路熱議,老年人該如何選擇呢?
一、睡得太早反而影響壽命?
潛意識裡,我們都贊成「早睡對身體好」,中醫眼中也強調「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但最近網路上一則關於「睡得越早,死得越早」的討論卻引發熱議,有不少人對此持懷疑態度,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這是一項發表在《睡眠醫學》期刊的研究,研究選擇了全球21個國家共計11.2萬餘受試者,經過9.2年的隨訪發現,早睡(晚上10點前)與增加死亡風險存在關聯。
研究顯示,早睡者相比正常睡眠時間(晚上10點至12點)的人群,其死亡或發生重大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增加了29%。
然而,在調整相關因素後,這一風險值有所下降,但仍表明早睡可能帶來一定的健康風險。
照這麼說,熬夜還是好的?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第一,該研究是流行病學調研,僅能表明觀察到某種現象,並不能證實相關事件間有明確因果關係。
第二,該研究數據雖然涉及全球21個國家,但主要是北美、歐洲、非洲等,其中早睡組中不發達國家人口比例高,已達92.6%。而不發達國家無論經濟亦或醫療都比較落後,這可能才是導致早睡者壽命短的一個原因。
因此,光從「早睡組死亡風險大於晚睡組」得出「早睡危害大於晚睡組」這一結論是不科學且片面的,也不具有參考性,還需要進一步科學驗證才可以。
二、早睡早起是不是比晚睡晚起更健康?
有人疑惑,既然早睡早起益處多多,為何有說法稱早睡早起的老人更易患心梗?這其實涉及另一層面的健康考量。
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冬季清晨是心梗的高發時段,且近年來病例顯著增多。由於冬季早晨氣溫低,老人晨練或外出易致血壓波動、血管收縮,對心血管病患者而言,稍有不慎便可能加大心臟負擔,不利於心梗預防。
那到底早睡早起好,還是晚睡晚起好呢?
其實無論那種類型,只要睡眠時間規律且足夠,白天身體不會覺得疲倦,工作學習的能力不受損害,那麼就是可行的。
不過,需要注意早睡早起或者晚睡晚也可能與疾病的關聯。比如若早睡早起或晚睡晚起情況嚴重,影響日常工作和學習能力,可能意味著存在晝夜節律睡眠障礙,應及時就醫。青少年易見睡眠-覺醒時相延遲,而老年人則常出現睡眠-覺醒時相提前現象。
至於到底哪個時間段入睡最好呢?研究發現晚上22點至23點入睡最佳,對心臟是最健康的,而超過23點心血管疾病風險會增加,零點後對心臟的危害是最大的。
世衛組織建議成人每天保證7-9h睡眠,但老年人生理機能逐步退化,所需睡眠時間相較於年輕人會更多一些。一般50-70歲時需7-8h睡眠,70-80歲時需7-9h睡眠,80歲以上需9-10h睡眠。
當然了,每個人的生活節奏、生活習慣以及工作學習性質不一樣,可能很難做到每天都在22-23點入睡,也無法保證每天都有充足的7-9h睡眠。
所以,最好的睡眠時間不過是個建議,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大家只要儘可能靠近這個建議值即可。
三、5種睡覺方式不可取,小心一覺不醒!
睡一個好覺能夠讓身體得到充分休息,能緩解身體疲勞,讓自己恢復體力。但「睡不好,百病生」,錯誤睡覺方式很可能給身體帶來危害,或導致一覺不醒!
1、飽腹後睡
飽腹入睡會讓腸胃被迫加緊消化,同時腸胃也會不斷刺激大腦,導致大腦興奮而難以入睡。建議睡前1-2h不要進食,晚餐盡量選擇易消化的,以七分飽為宜,晚飯後也可以適度散步來促進食物消化。
2、睡前小酌
睡前小酌並不能促進睡眠,反而會讓你的睡眠停在淺睡區,讓你清醒後反而更覺疲勞。有呼吸系統疾病或會打呼的人來說,睡前小酌還可能引發呼吸不暢乃至窒息危險。
3、開夜燈睡
夜燈會影響人的神經、心血管和內分泌系統,尤其過強光線還可能導致高血壓、糖尿病、痴呆和肥胖等疾病。
4、趴著睡覺
趴著睡會壓迫胸腔,肺活量減少,引發呼吸不暢之餘也會增加心肺負擔;此時還可能影響血液循環,造成肢體麻木等不適,特別是長時間趴著還可能影響面部血循,導致面部水腫問題。
5、生著氣睡
生氣屬於負面情緒,會時大腦神經緊張,使大腦無法正常休息,最終降低睡眠質量,表現為入睡困難、早醒或者做惡夢等。而且負面情緒還會干擾內分泌,導致激素失衡並引發內分泌失調問題。
過去我們總說「早睡早起身體好「,所謂的好睡眠,最重要的是規律+睡得好,以第二日精神良好,工作學習不受到影響為判斷標準。特別對於老年人來說,保證充足的睡眠還是很有必要的,但要注意冬季早晨寒冷,盡量不要過早晨練,避免發生心血管意外。
來源:39健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