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晚醒來好幾次,「碎片化睡眠」還有救嗎?
一個晚上醒好幾次,睡了又好像沒睡,白天昏昏沉沉、頭腦很不清醒……遇到這種情況,你可能陷入了「碎片化睡眠」的困境。
在多個社交平台上,關於「碎片化睡眠」的討論一波接一波,包括年輕人在內的群體,或多或少都有過「睡個稀碎」「接不上覺」的經歷。
什麼是「睡眠碎片化」?
睡眠碎片化,是指夜間睡著時反覆出現短暫的覺醒,或是深、淺睡眠間的轉換過度頻繁,導致正常的睡眠周期被打斷。
這種現象會直接影響睡眠質量,即使睡眠的總時長足夠,人們在白天依然會感到疲勞、注意力不集中、情緒波動等,影響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
不過,不是所有的「夜間覺醒」都叫「睡眠碎片化」。
正常睡眠中,人的大腦本就會經歷幾次「微喚醒」,這樣有助鞏固前一天的記憶,只持續幾秒,很難被察覺。
但睡眠碎片化的「醒」是指,你能清醒地意識到自己醒了,並且再次入睡時不會太順利,一個晚上能折騰好幾次。
碎片化睡眠,傷害一連串
睡得時間長,不等於睡得好。有的人即使睡10個小時,起床後仍感覺身體疲倦,問題很可能就出在了「碎片化」上。
頻繁的睡眠中斷不僅讓你「睡不夠」,更會破壞睡眠周期,對健康的負面影響是全方位的。
導致「深睡眠」不足
北京大學首鋼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生高偉說,通常人的淺睡眠占睡眠時長的75%~80%,深睡眠佔20%~25%。
比如,你一晚睡7個小時,深睡眠的時長大概是1.5~2個小時。
醒來次數過多,不能形成完整的睡眠周期,會影響深睡眠的質量,深睡眠期間需要完成的生理功能就完成不了。
容易抑鬱,或有負面情緒
已有眾多研究顯示,睡眠障礙易引發抑鬱症、焦慮症等心理問題。
中國一項針對54名存在睡眠碎片化問題的人群研究顯示,與試驗開始時相比,3個月後,受試者的抑鬱指數增長程度與睡眠碎片化程度呈明顯正相關。
影響造血與炎症反應
美國紐約西奈山伊坎醫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科研人員發現,對小鼠進行為期16周的碎片化睡眠干預,可以長遠地影響其骨髓的造血功能,尤其是增加了血液中的白細胞數量。
這意味著,睡眠碎片化與炎症反應增強有關。
損傷大腦功能
睡眠中斷還與澱粉樣蛋白沉積有關,可造成大腦的認知功能受損,是阿爾茨海默病的重要誘因。
影響葡萄糖代謝
2024年,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研究發現,長期具有碎片化睡眠的小鼠表現出明顯的血糖異常,包括血糖水平升高和葡萄糖不耐受,以及胰島素抵抗。
自查:你為什麼夜間總醒
睡眠碎片化的原因複雜多樣,常見的有以下幾點:1、生理因素,如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不寧腿綜合征等;
2、心理因素,包括壓力、焦慮、抑鬱等情緒問題;
3、環境因素,如噪音、光線、溫度不適等干擾;
4、生活習慣,如晚上攝入過多咖啡因或酒精、不規律的睡眠習慣等。
好睡眠最直觀的檢驗標準是:起床後身體舒服,精神飽滿,注意力集中、記憶力好,做事有效率,能勝任一天的工作和生活。
如果你能控制好以上相關誘因,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遠離睡眠碎片化。
5個改變避免睡個稀碎
好消息是,大部分人通過調整睡眠習慣等方式,可以使睡眠碎片化這個問題得到改善或糾正。
No.1積攢「睡眠動力」
睡眠動力,也稱睡眠壓力,保持清醒的時間越長,睡眠動力越大,越容易入睡,睡眠越深。
有睡眠問題的人,可以嘗試不管晚上睡眠好壞,白天不補覺也不午睡;
如果要午睡不能超過30分鐘,避免在傍晚小憩;
晚上臨睡前,不要在床上做與睡眠無關的事,如躺著看手機、看電視、看書等,告訴自己「床只用來睡覺」,其他的事情去沙發或客廳完成。
No.2培養一定的疲勞感
保持適量運動,可以培養一定的疲勞感,也能增加睡眠動力。
建議每天堅持運動22分鐘至1小時,最好是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等。運動盡量在白天進行,睡前2小時應避免運動。
No.3訓練「睡眠節律」
要避免睡眠碎片化,還需要建立規律的睡眠習慣,通過定時睡覺、定時起床,來培養睡眠節律,周末也不例外。
睡眠節律,也可以理解成「生物鐘」,即睡眠-覺醒的規律。每日堅持同樣的上、下床時間,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自己的內在生物鐘。不管睡眠好壞,都要堅持。比如,上床時間為晚上11點左右,下床時間為早上6點左右。
No.4常做放鬆訓練,改善焦慮
睡前軀體或心理緊張,會導致夜間易醒或失眠。通過放鬆訓練,降低身心焦慮水平,可以促進睡眠。
放鬆訓練的方法很多,容易自我訓練的方法是「正念呼吸」,可以選一個舒適的姿勢,將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感受身體每一處的細微變化。
No.5糾正睡前習慣
比如,避免晚餐吃得太晚或太多,少喝含咖啡因和酒精的飲品。
如果上述方法無效,應及時諮詢醫生或睡眠專家,他們可以通過睡眠監測幫助排除生理病症,並提供更專業的指導和治療方案。
總之,人或多或少都會遇到一點睡眠問題,越擔心睡不好越容易陷入「垃圾睡眠」的怪圈。積極調整生活習慣,心態放輕鬆,你也可以一覺到天亮。
來源: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