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春後,蘿蔔白菜靠邊站,嘗嘗這4種「黃金菜」,營養好吃還不貴

2025年03月06日 14:24 簡體 正體   評論»

導讀:每年開春後,我們一定要跟隨季節去飲食,不要再吃冬天的蘿蔔白菜了,因為開春後的蘿蔔和白菜不僅很老了,而且吃著還有苦味了。而在每年春天,其實好吃的蔬菜特別多,而且價格還不貴,在我家,我每天換著給家人吃,他們都說我每天安排的菜太有食慾了,所以我家人在春天幾乎不會生病。比如我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4種蔬菜,都是春天的菜」,營養好吃還不貴,懂行的人每天都會換著吃。接下來我們一起看看到底是哪4種菜。

第一種:薺菜

春天正是吃薺菜的時候,只要去田間地頭,就能發現薺菜的身影,在所有的野菜中,薺菜是吃著最鮮嫩的一種野菜,幾乎沒有人會討厭薺菜獨特的鮮香味。而薺菜還是一種鈣含量超級高的蔬菜,每100克薺菜含有294mg的鈣,它的鈣含量是牛奶的3倍,是牛肉的15倍,在春天多吃薺菜,不僅骨骼更強健,而且腸胃還會更健康。

【推薦吃法】:薺菜蛤肉燴

【食材準備】:薺菜50克、蛤肉20克、年糕200克、、薑末、雞精、適量。

【製作方法】:

1.首先將薺菜沖洗乾淨,然後把薺菜切成小碎末備用,接著把年糕切成小條備用。

2.鍋中放入適量油,等油燒熱後,把薑末放入鍋中爆香,然後把適量水放入鍋中,大火將水煮沸,

3.將年糕塊、蛤肉放入鍋中,大火將水煮沸後,再把薺菜、食鹽、雞精放入鍋中煮熟即可食用。

點評:薺菜和蛤肉都是特別鮮美的食物,將這2種食材和年糕一起燴著吃,不僅年糕吃著更鮮,而且黏糊糊的湯,也更加鮮美,每當勞累了一天,吃上一點薺菜蛤肉燴年糕,整天的煩惱都消失了。

第二種:紅莧菜

早春時節的頭水紅莧菜吃著超級嫩,雖然它含量的纖維比較多,但是只要簡單一炒,入嘴後輕輕嚼幾下,不需要怎麼吞咽,就直接入肚了。大家可別小瞧紅莧菜,每100克就含有5.4毫克的鐵,算是一種高鐵含量蔬菜,在春天多吃,不僅氣血更好,而且也不會感覺到春乏,特別適合中老年人在春天長期吃。

【推薦吃法】:上湯莧菜

【食材準備】:莧菜300克、瘦肉50克、皮蛋2個、火腿1根、食鹽、澱粉、薑末、豬油適量。

【製作方法】:

1.鍋中放入適量水,將水煮沸後,將莧菜放入鍋中焯水20秒撈出。

2.鍋中放入適量油,等油溫燒到5成熱後,把皮蛋放入鍋中煎一會兒,然後用鍋鏟將皮蛋切碎,接著將薑末和適量水放入鍋中煮開。

3.把瘦肉用澱粉、食鹽拌勻後放入鍋中煮20秒後,再把火腿和適量食鹽、莧菜放入鍋中,大火煮開即可食用。

點評:上湯莧菜口感豐富,莧菜柔嫩,湯汁濃郁,配料多樣;味道上,莧菜的清甜與上湯的鮮美完美融合,皮蛋和瘦肉的加入更添層次感。整體清淡而不失鮮美,適合搭配主食。

第三種:

在日本、美國等等國家,都把蘆筍譽為「長壽菜」,幾乎每周都要吃2-3次,而春天剛長出來的蘆筍,吃著特別嫩,而且幾乎沒有苦澀味,只有鮮味,所以很多人都愛吃蘆筍。而隨著年紀增大,越來越容易發生心腦等疾病,剛好蘆筍中的葉酸和鉀有助於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調節血壓,保護心血管健康,從而降低風險,所以我強烈建議大家每周至少吃2次蘆筍。

【推薦吃法】:蘆筍燒蝦仁

【食材準備】:蘆筍300克、大蝦8-10隻、蒜末、薑末、食鹽、生抽、食用油適量。

【製作方法】:

1.把蘆筍外皮剝掉後洗凈,然後把蘆筍切成小段,然後把大蝦去頭去殼後沖洗乾淨。

2.鍋中放入適量油,等油溫燒到5成熱後,將蘆筍放入鍋中,大火炒半分鐘後,再把蝦仁放入鍋中,大火炒一會兒,直到將蝦仁炒的彎曲。

3.把食鹽、生抽放入鍋中,同時點一勺水,大火繼續炒半分鐘即可食用。

點評:蘆筍燒蝦仁是一道兼具美味與健康的,口感清爽、味道鮮美,適合日常食用。製作時只要注意火候和調味,就能做出一道色香味俱佳的菜肴。無論是家庭聚餐還是宴客,都是一道不錯的家常菜。

第四種:苜蓿

早春時節,正是吃苜蓿的時候,在我老家,老一輩在3月份要吃五六次苜蓿,他們都是吃了苜蓿,一年都有精神頭。現在我才知道,苜蓿被譽為「營養庫」,因為苜蓿中含有「、複合B、維生素C、鈣、鐵、鎂」等等營養物質,幾乎每種營養物質都含有一點,經常吃苜蓿,可以為身體補充各種營養物質,從而使身體更健康。

【推薦吃法】:苜蓿煎雞蛋

【食材準備】:苜蓿300克、雞蛋2-3個、食鹽、食用油適量。

【製作方法】:

1.把苜蓿沖洗乾淨,然後鍋中放入適量水,大火把水煮沸後,將苜蓿放入鍋中焯水半分鐘後撈出,接著把苜蓿中的水擠干,最後把苜蓿切成小段。

2.把苜蓿、雞蛋、食鹽全部放入碗中攪拌均勻。

3.鍋中放入適量油,等油溫燒到6成熱後,將蛋液放入鍋中,大火慢慢炒,直到將蛋液全部炒的定型即可起鍋食用。

點評:苜蓿嫩葉柔軟,帶有獨特的清香,與雞蛋的綿密口感形成鮮明對比,整體口感層次分明。而且苜蓿煎雞蛋是一道簡單、健康且美味的家常菜,適合大家長期吃。

來源:胡師傅美食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