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水表面的薄膜,是灰塵還是農藥殘留?喝了這麼多年才知道
為什麼茶葉水放久了,表面會有一層油膜,在光照的情況下還會呈現彩色狀,稍微碰動這層膜還會裂開,那這樣的茶還能喝嗎?對於茶水中憑空出現的油墨,有人猜測它是農藥殘留,因此很多人在看到後都會將茶水倒掉,而有的人則認為這是炒茶時留下的油,喝了也不會對身體有影響。
但據相關專家表示,目前所使用在茶樹上的農藥大多都是溶質性農藥,這種農藥並不溶於水,所以也不可能溶在茶水中,而一些水溶性的農藥,即使在溶解後也不會形成油膜。此外,在炒制茶葉時,雖有部分會使用到制茶專用油,但這種茶油基本不會在茶水中被泡出來。
不是農藥殘油,也非茶油,那這層油膜到底是什麼?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在科學家通過精密儀器分析後發現,這層看似簡單的油膜凈是由空氣、茶多酚以及碳酸鈣離子等成分在茶水表面相互作用形成的。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其實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水質。水中的鈣離子和碳酸氫根離子是茶膜形成的主因。由於茶葉中含有豐富的多酚類等抗氧化物質,若大家在泡茶時選用水質較應礦物質含量比較高的水源,水中的礦物質在接觸到茶中的抗氧化劑和物質時會發生反應,從而在茶水表面形成薄膜。
二是氧氣濃度。早先曾有科學家嘗試在氮氣環境中泡茶,發現並沒有茶膜的情況出現。可見,只有在有氧環境下,水和茶葉中的物質才會發生反應,形成我們肉眼可見的薄膜。那它會影響身體健康嗎?這層油膜其實也叫茶暈或糖暈,它們多出現在熟譜岩茶中出現。從本質上來說,這種茶膜只是依附在有機物表面上沒有溶解的小顆粒,並不會對人體造成任何危害。
不過,茶膜的出現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我們飲用。要想避開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將泡茶的水換成軟水,即不含富含較少可溶性鈣、鎂化合物的水,比如礦泉水和蒸餾水等。另外,據不少專業愛茶人士表示,其實用軟水泡茶除了能夠減少茶膜發生,其茶湯顏色也會更加清亮香醇。
此外,我們還可以採用加橙汁、檸檬汁等方法來去除茶膜,這是因為酸性液體混合鈣這類鹼性物質中和,從而避免茶膜的形成。不過,這並不代表這層膜就不存在了,它只是在酸的作用下隱身了。
現如今,喝茶已經發展為一種健康養生的方式,雖然喝茶對身體有諸多好處,但在飲茶的時候我們也要注意,最好不要喝60攝氏度以上的熱茶,避免有損口腔和食道黏膜,導致水泡或沖洗的情況發生。而且茶葉中的茶多酚和維生素C等營養物質耐熱性很差,開水沖泡很容易破壞其成分。這也是為何如今冷泡茶會逐漸流行重要原因。
另外,很多人都有飯後一杯熱茶的習慣,但飯後立即飲茶其實並不可取,因為茶葉中所含有的鞣酸會和鐵元素結合,從而阻礙人體對食物中鐵元素的吸收,長期以往會引發貧血。
那生活中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喝過有油膜的茶水呢?
來源:美家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