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天可能吃下幾十種食品添加劑!可怕嗎?

2019年10月11日 10:28 簡體 正體   評論»

早餐你吃了麵包和酸奶;中午你選擇吃了火鍋;下午買了果凍零食;晚上吃了泡麵,順便給自己加了一根……

你覺得一天吃的還算美味,但如果告訴你,這一天可能吃下幾十種!你怕了嗎?

這是一張麵包的配料表,後面詳細註明了所有的劑,數一數已經超10個了。除了麵包,酸奶、火鍋調料、果凍、泡麵、火腿腸里都含有

你可以在很多購買的加工食品包裝上,看到上面類似的配料表,密密麻麻寫滿了你看不懂的各種化學名稱,從幾種到幾十種不等,他們統稱為——食品添加劑。

而事實是,可能你吃掉的九成加工食物里都是含有添加劑的!①

刊發在《食品與生物技術學報》的《國內食品添加劑研究進展及發展趨勢》一文提到,目前我國有23類食品添加劑,《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中批准使用的超過2600種,其中食用香料1868種,營養強化劑200多種等。

比如,你最愛吃的辣條,本來是穀物、豆類做的,怎麼會有那種迷人的香味?

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寶國在CCTV《開講啦》就展示了下面這兩種化學物質,是它們造就了辣條迷人的香味。

很多人看到這,可能覺得非常害怕,原來每天要吃那麼多食品添加劑,對身體是不是有害?

答案也許令你有點詫異:從毒理學角度講很多食品添加劑確實有毒。

滷水豆腐中的鹵有毒。電影《白毛女》中的主人公楊白勞就是喝滷水死的!

還有可樂中的酸味劑食用磷酸。磷酸能喝嗎?當然不能,喝磷酸跟喝硫酸是一個效果。

(這裡要說明下,蘇丹紅、瘦肉精……這些不是食品添加劑!)

然而,還是那句話「拋開劑量談毒性就是耍流氓」!

即使是食鹽和紅糖,你要是一次吃下去一大盆,也一樣會中毒。

孫寶國在《開講啦》節目談到,食品添加劑在食品當中不超範圍、不超量,對人體就無害,甚至有的對人體有益。如滷水豆腐中的氯化鎂就能起到補充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鎂的作用。嬰幼兒配方奶粉中加氯化鎂,就是作為營養強化劑使用的。

那麼,食品添加劑怎樣才能既提高食品的質量和,又不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呢?只有一條,按照我們標準的要求來使用,不能超範圍,不能超量。

關於食品添加劑的客觀真相,你要了解這幾點!

1.不要認為添加劑都是不好的

為什麼現在食用油放幾個月不會出現哈喇味兒?因為添加了抗氧化劑做保護。

為什麼潮濕的夏天,鹽不會結塊?因為添加了抗結劑。

麵包、餅乾里有膨鬆劑;巧克力、冰激凌里有乳化劑;火腿腸里有護色劑和防腐劑;可樂里有著色劑和酸味調節劑;油條里有明礬,是膨鬆劑;口香糖里有甜味劑和膠姆糖基礎劑;味精學名叫谷氨酸鈉,是增味劑;雞精里除了谷氨酸鈉,還有肌苷酸鈉、鳥苷酸鈉、雞肉香精,這些都是食品添加劑……

不要認為食品添加劑都是不好的,不好的是那些非法使用、超量使用的食品添加劑!食品添加劑的使用,一定意義上恰恰是保證了我們的,讓我們的加工食品不容易變質腐壞等。

2.不要認為自製食品都是好的

很多人拒絕食品添加劑,可能就想到自製食品,認為純天然,很安全了!但不幸的告訴你,自製的食品也未必安全。比如,我們看到這樣的新聞上面新聞里這些自己釀造的東西,因為無法保證溫度、殺菌等工藝條件,因此極易引起雜菌污染,甚至導致致病菌大量繁殖,食用這樣的自製食品,容易造成食品安全事故。

反而食品工業生產中,對各種指標都有要求,只要符合國家規定,可以保證安全。

3.不要覺得食品配料表的添加劑越多越不安全

很多人在買食品看配料表時,都會數一下食品添加劑的種類數量,他們覺得添加劑種類越多,食品就越不安全,其實這樣做沒有必要。

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科學技術部主任阮光鋒在2015年6月8日接受健康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食品添加劑的安全性歸根結底是要看使用量和食用量,和使用的品種數量沒有必然聯繫。

阮光鋒說,一般來說,只要是符合國家食品添加劑的要求,其安全性較有保證,即使吃了也不會對健康有什麼影響,不必過分擔心。

食品添加劑必須是經過風險評估並獲得國家批准的,「而且還有一個要求就是,食品加工中可不加的就不加,能少加的就少加。如有些食品沒有加香必要,則不得添加食品用香料和香精,小麥麵粉中沒必要加增白劑,我國已規定不得使用。」⑥

與其擔心食品添加劑的問題,還不如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養成良好飲食習慣中去,全面、均衡地從食物中獲取營養,也可以降低食品安全風險。

4.不要覺得國外的食品一定好

因為添加了非食品添加劑在食品中,國內確實發生過一些讓大眾很擔憂的食品安全的事件。但國外的食品就一定安全嗎?

站在食品添加劑角度來說,每個國家都有自己要求的食品添加劑的使用劑量、毒理學指標等,也就是說每個國家的添加量、添加種類都是符合自己國家人群數據的,而因為人群和飲食文化差異,這些數據未必完全適合我們。②

所以,請理性看待食品添加劑。

食品添加劑不可怕,

可怕的是那些非法添加和濫用的人!

來源:健康時報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