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感染者並不一定發熱 為什麼目前還用體溫作為排除依據?

2020年02月04日 11:42 簡體 正體   評論»

早在抗擊疫情之初,就有很多新型冠狀感染的並無發熱,或者發熱咳嗽癥狀不明顯,這也使得我們在鑒別新冠患者時的難度增加了。既然感染者並不一定發熱,但目前仍然是以發熱病人作為重點排查對象,包括筆者在內的所有國人,幾乎每天進出小區門口,都要被測,這是為什麼呢?

發熱並不是唯一的鑒別標準

首先,《新型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第四版)裡面並沒有說不發熱的患者就可以完全排除新冠病毒感染,而且新冠病毒感染的臨床表現目前仍是以發熱、乾咳和乏力為主,不發熱的患者畢竟是少數,監測體溫目前仍然是初步鑒別感染與非感染者最方便快捷的方式。

其次,發熱並不是唯一的鑒別方式,可引起發熱的疾病很多,並不是所有發熱病人都是新冠病毒感染,所以還要結合患者的學來判斷,對於符合流行病學史的發熱患者,才會被判斷為疑似病例,要對疑似病例確診需要進行病毒核酸檢測,確診患者需要隔離治療,而對於排除了新冠病毒感染的普通發熱患者,在普通病房進行對症治療即可。所以從病例發現到確診,需要經過嚴格的鑒別步驟。

當然,最理想的情況是對每一個人都進行篩查,最好都能做病毒核酸檢測,但在目前醫療資源不足的情況下,也不支持我們這樣做,所以我們只能以占絕大多數的發熱患者來作為篩查人群。

如何看待不發熱的新冠病毒感染?

出現這種情況,作為醫務人員的我們都非常,更別說普通群眾了,因為這說明病毒的隱蔽性更強,感染患者更難被發現。但我們也不能因此而投降,目前這部分患者畢竟還是極少數,他們有可能因為不知道自己被感染了而傳染給他人,所以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與時間賽跑,盡最快速度去發現已經被感染或者疑似感染的人,把他們都隔離起來,只要我們發現的速度超過病毒傳播的速度,終有一天病毒就會被我們徹底消滅。

而作為普通群眾,應儘可能的在家休息,減少與其他人接觸,並佩戴口罩,做好個人防護。只要大家都減少接觸了,那麼新冠病毒在人與人之間的傳播途徑就會被切斷。

最後,關於發熱測體溫,到底多少度才是發熱?這裡不妨科普下:體溫其實只是個參考數值,影響它的因素有很多,注意有時測量的體溫計不準,也可能讓我們虛驚一場,注意不同工具測得的發熱標準不同,從精準度上,水銀溫度計最準確,其次是電子溫度計/耳溫槍,最後是額溫槍,但額溫槍方便,快速。另外,不同部位,溫度正常臨界的標準不同:口溫:37.2℃,腋溫:37℃,肛溫:37.5℃,耳溫:37.6℃、額溫:37.7℃。

總之,雖然額溫槍不是最精準,我們還是要配合物業管理或保安,因為對於中度發熱或高熱的人來說,肯定可以檢測,這樣就能最大程度找到那些可能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人,從而儘快隔離或治療。

免費安卓翻牆APPWindows翻牆:ChromeGo
AD:搬瓦工官方翻牆服務Just My Socks,不怕被牆

來源:藥師方健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