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飲食再遭批評!哈佛研究:中國的消化道癌症,一半是作出來的

2021年11月02日 10:04 簡體 正體   評論»

癌症,可能是你一口一口喂出來的!

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數據,2020年全球新發癌症一共1929萬例,23.7%也就是457萬人都是中國人,其中肺癌、結、胃癌、等6個癌症最高發,如果你細心一點就會發現,這6個癌症中,竟然有4個都是腫瘤。

道腫瘤最大的特點就是和吃有關,一些不良的飲食習慣,可能就是患癌的導火索。

一、大學最新研究:一半以上的消化道癌是吃出來的

近期,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You Wu帶領他的團隊在胃腸病學領域頂級期刊《Gastroenterology》上,發表了一篇關於生活方式及中國胃腸道癌症發病率的關聯分析。該研究跨度從1991—2011年,隨訪了3萬人的生活數據,發現中國人結直腸癌相關性最強的是紅肉攝入量高,與肝癌相關性最強的是肥胖,與食道癌相關性最強的是吸煙,與胃癌相關性最強的是鈉攝入量高。

總的來看,56.5%的結直腸癌、59.8%的胃癌、48.5%的食道癌和35.2%的肝癌與吸煙、紅肉攝入量高、肥胖等不良生活方式有關。

二、癌細胞最喜歡這4種味道,要遠離

人類的舌尖能品出食材百味,然而有些味道,讓舌尖「雀躍」,卻也讓癌細胞得到「滿足」。

1、甜味

慢性炎症在癌症發展中佔有重要一席,而炎症的反覆發作也與飲食有關。發表在《第二軍醫大學學報》一項「飲食營養與炎症-癌症危險性的關係」提到,持續的炎症反應,會導致體細胞壞死、增生,給癌症可乘之機。日常中的糖,就是可誘發機體持續性炎症的食物之一。

這裡的「糖」不僅僅局限於糖,還包括含糖食物,如大米、饅頭、蛋糕、通心粉等精製碳水,由於這些食物升糖快,高血糖水平易促進細菌病毒生長,同時促發胰島素、腎上腺素釋放,導致體內炎性因子增生,加重炎症反應,誘發癌症。

在《飲食營養與炎症》中也提到,紅肉也屬於促炎飲食。這是由於在消化紅肉的過程中,可以產生大量的亞鐵離子和N-亞硝基化合物,這些化合物可與DNA互聯,在炎症反覆發作時,促進正常細胞惡變。

2、苦味

堅果、花生、瓜子表面看起來沒有異常,只是入口有點發苦,能吃。萬萬不可!吃到發苦的堅果,一定要馬上吐出來,並漱口,裡面很可能含有大量的黃曲霉素。

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院營養科主任張師靜表示,發霉的大米、花生,發苦的瓜子、堅果,很可能都藏有黃曲霉素,黃曲霉素對人體的危害主要體現在三致」(致突變、致癌、致畸性)。黃曲霉素對肝臟有直接破壞作用,在一定劑量下,可直接誘導肝癌的發生。

3、鹹味

鹽是人類生活的必需品,沒有鹽,很多食物都味同嚼蠟。然而「鹽」之有物,鹽裡面的鈉離子對人體健康而言有負面影響,如、胃癌等都是因大量的鈉離子進入人體導致。

山西省中醫院高文莉醫師表示,高濃度的氯化鈉可以直接破壞胃黏液屏障,間接促進致癌物質進入胃粘膜上皮靶細胞,高鹽還可直接損害胃粘膜上皮,導致上皮異常增生。

三、飲食作出4個改變,防癌又健康

如何吃出健康,下面就跟大家分享正確的「飲食之道」。

1、吃素一點

植物性食物普遍含有多種營養素,其中蔬菜、水果含有很多人體不能合成的,維生素C、D、E及微量元素等;全穀物、豆類等含有可溶性膳食纖維,能增加飽腹感,延緩胃部排空。

2、吃鮮一點

發霉的食物容易產生致癌物黃曲霉素,如果剩飯剩菜放久了,也會產生亞硝酸鹽,存放的時間越長,亞硝酸鹽也就越多,因此最好不要經常吃剩飯剩菜,新鮮的食物盡量一頓吃完,保證每次吃飯都吃新鮮食物。

3、吃淡一點

中國疾病負擔研究顯示,2013年我國因高鹽飲食導致的死亡佔全部死亡的12.6%。在我國,大部分人攝入鹽分都超標,不僅僅是食鹽本身,還包括味精、醬菜、鴨蛋、臘肉、午餐肉、洋快餐等等,這些食物都含有大量的鹽分,輕易就超過每日的鹽攝入量。根據膳食指南建議,我國居民每日鹽攝入最好控制在6g左右。

4、吃少一點

中國工程院院士孫燕行醫58年,用自己的經驗總結出,想抗癌,飲食只吃7分飽。孫燕院士表示,餓著比撐著強。吃得過飽,容易引起肥胖,而肥胖很可能為多種癌症埋下健康隱患。特別是喜歡動物脂肪、煎炸食物的人群,更容易因吃得過飽,帶來腸癌、胃癌、、食管癌等風險。

對於愛吃美食的小艾,看到「癌症吃出來」的研究也受到了衝擊。以後每天,在點外賣的時候,都要考慮是不是該把辣炒雞丁換成清炒大白菜了。你們為了健康,又能做到哪一步呢?

全平台高速翻牆:高清視頻秒開,超低延遲
免費PC翻牆、安卓VPN翻牆APP

來源:腫瘤的真相與誤區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