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新冠「失嗅覺」原因找到:嗅覺神經元減少75%
確診者的嗅球上的嗅覺神經元數量看起來未減少,但細胞核的染色體排列受到攪亂,導致鼻黏膜上用來偵測氣味的化學受器變少。
不少新冠患者染疫後,會出現喪失嗅覺,或嗅覺變得不靈敏的癥狀。杜康健康學院、哈佛醫學院和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研究人員21日在《科學轉化醫學》期刊發布最新論文,認為病患長期喪失嗅覺可能與他們的嗅覺神經元減少有關。
綜合外媒報道,最近有研究發現,部分病患在感染新冠肺炎後,會短暫失去嗅覺,並在1至2周內恢復健康,但也有人即使從新冠恢復,仍飽受「嗅覺功能障礙」困擾長達4個月或以上,而這種臨床狀況僅在美國就影響了數百萬人。
研究人員對新冠康復者的鼻腔組織活檢進行分析後,發現喪失嗅覺者的嗅覺神經元比嗅覺正常的人少了75%,而且他們嗅上皮(olfactory epithelium)與炎症反應相關的T細胞數量也很多。
即使患者從新冠康復,他們體內的發炎情況仍在持續,導致嗅覺神經元難以生存、數量減少,因此患者才會在染疫後持續失去嗅覺。研究人員表示,這項研究為「發炎可能是長新冠癥狀元兇」的推論提供了重要證據。
此前,哥倫比亞大學另一項發佈於《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的研究也有類似發現。該論文聲稱,抗體是嗅覺喪失的原因。
?華人必看:中華文化的颶風 幸福感無法描述
?全平台高速翻牆:高清視頻秒開,超低延遲
?探尋中華復興之路,必看章天亮博士《中華文明史》
免費PC翻牆、安卓VPN翻牆APP
來源:東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