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很忙的,可沒有什麼空閑時間」
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你的年齡取決於你的心態,心態好永遠都不會老。」作家厄休拉·勒古恩在《無暇他顧》一書中霸氣回懟:你不會真的認為已經活了八十三歲只在於心態如何吧。
本書收錄了勒古恩81歲後寫的博客文章,她在書中犀利地作為老年人本身,來為老年發聲。比如,很多人覺得人老了很閑,她卻有退休後自己就有一堆想做的事情要忙。比如,年輕人告訴老年人什麼是老年時,老年人可能不會贊同,但鮮少爭論。而她就要「爭辯爭辯」。
社會對退休老人的刻板印象,是無聊的、可憐的、需要被照顧的,但是勒古恩說,老年就是會各種機能衰退,變得缺乏勇氣,但年老也有年老的精彩,是區別於年輕時的精彩,這種精彩要由老年人自己去定義。這本身就充滿了力量。
下文摘選自《無暇他顧》,篇幅所限有所刪減。
01
生命越長,老年時光就越多
自從變老以後,我對說出「你的年齡取決於你的心態」這句話失去了信心。
這是一句有著優良傳統的俗語。這句話可以徑直追溯到「正向思考力量」的思潮,在美國頗為強勢,因為它是那麼契合「商業廣告之力」和「痴心妄想之力」,也可以被稱為「美國夢」。這是清教主義明媚的一面:你值得什麼,便得到什麼(先別管陰暗的一面)。好事發生在好人身上,年輕的心靈將永遠年輕。
沒錯。
正向思考的確頗具力量。它會產生了不起的安慰劑效應。在諸多情況下,甚至在危重病例中,它都能奏效。我認為大多數老年人都清楚這一點,我們中的許多人努力保持積極思考,既是為了自我保護,也是為了維持尊嚴,但願自己不要以拖拖拉拉的嗚咽結束一生。真的很難相信自己真的已經八十歲了,但正如他們所說,你最好相信。
我認識九十多歲依然頭腦清晰、心地善良的人。他們不認為自己年輕。他們知道自己有多老,對此有一種耐心且精確的清晰認知。如果我九十歲了還堅信自己四十五歲,那我試圖從浴缸里出來時就會面臨非常糟糕的光景。哪怕我七十歲了卻以為自己四十歲,那也是在自欺欺人,肯定會表現得像個惹人厭的傻瓜。
事實上,我從未聽過任何七十歲以上的人說「你的年齡取決於你的心態」。更年輕的人會對自己或對彼此說這句話作為鼓勵。當他們對真正上了年紀的人說這句話時,並沒有意識到這話有多蠢,以及它可能有多殘酷。至少沒見哪張海報上印過這句話。
但有一張海報上寫著「老年不宜體弱」,這或許是前面那種說法的來源。海報上是一對七十多歲的男女。根據我的記憶,他們都擁有空軍慣稱的「鷹之外觀」,穿著緊身極簡服裝,整體看上去非常健碩。他們的姿勢表明他們剛剛跑完一場馬拉松,在輕鬆舉起十六磅的啞鈴時沒有大喘氣。看看我們,他們說。老年不宜體弱。
看看我,我沖他們咆哮。我跑不動,我舉不起啞鈴,而且一想到自己身著緊身的極簡服裝,就覺得怎麼看都駭人聽聞。我就是個體弱之人。我一直都是。你們這些體育愛好者憑什麼說老年不適合我?
老年屬於任何活到那個年紀的人。戰士會變老,體弱之人也會變老。事實上,很可能變老的體弱之人要多過戰士。老年屬於健康的、強壯的、堅韌的、無畏的、生病的、虛弱的、膽小的、無能的人,屬於每天早餐前跑十六千米的人和依靠輪椅生活的人。老年不太關乎健康或勇氣,而是更關乎運氣和長壽。
如果你吃沙丁魚和綠葉菜,塗SPF150防晒霜,鍛煉你的腹肌,這個肌、那個肌,什麼肌都好,以期長命百歲,那挺不錯,也許會奏效。但生命越長,其中的老年時光就越多。
那些綠葉蔬菜和鍛煉或許能很好地助力老年生活的健康,但不公平的可能是,沒有任何事能夠確保老年時的健康。儘管進行了最仔細的保養,身體在跑了一定里程後還是會磨損。無論你吃什麼,無論你的肌肉有多發達,你的骨頭仍舊會讓你失望,你的心臟不間斷地跳動了一輩子,如此不可思議,它會對此感到疲憊,體內所有電路和配件都會開始短路。
如果你終生從事重體力勞動,並沒有機會真正花很多時間在健身房里;如果你主要吃垃圾食品,因為你只知道這種食物,並且在時間和金錢上只能負擔得起這種食物;如果你沒有醫生,因為你買不起那份保險,它成為你和醫生以及你所需藥物之間的障礙,那麼你很可能會拖著糟糕至極的身體步入老年。
或者,如果你在人生路上碰到了一些倒霉事,事故、疾病,情況也是一樣。你不可能參加馬拉松和舉重比賽。你可能在爬樓梯時寸步難行。你可能連起床都困難。你可能難以適應無休止的疼痛。而且,這種情況不大可能隨著歲月的流逝而好轉。
真的,老年所帶來的補償並不在於運動造詣。我想這就是為什麼那句俗語和那張海報讓我如此生氣。它們不光是對羸弱之人出言不遜,更是跑題十萬八千里。
我想要的海報上是兩位佝僂、手患關節炎、滿面滄桑的老人,他們坐在一起聊天,深深地沉浸在對話中。標語應當是:「老年不宜年輕。」
02
對八十多歲的人而言,
除了「空閑」時間還有什麼?
我收到了哈佛大學給1951屆畢業班六十周年重聚的調查問卷。這份調查問卷是匿名的,因此想必沒有性別立場,而且很有意思。
填寫問卷的目標人群幾乎都已經或者即將步入八十歲,六十年的時間足夠讓一個目光灼灼的年輕畢業生經歷萬千世事,因此問卷也禮貌地邀請孀婦或鰥夫代逝者作答。
問題1,「如有離婚」,提供了一串有趣的小框框供勾選:一次、兩次、三次、四次及以上、目前再婚、目前與伴侶同居、以上都不是。最後一個選項令人費解。我試圖去想,你怎麼能既離了婚,又仍然以上都不是呢。不管怎麼說,在1951年的重聚調查問卷中似乎不太可能看到上述任何一個選項。
問題12:「總的來說,根據您的期望,您的孫輩人生表現如何?」我最小的孫輩才剛滿四歲。他的人生表現如何?好吧,非常好,無可指摘。我想知道你該對一個四歲孩子抱有怎樣的期待。我唯一能想到的只有他將繼續做個好孩子,並很快學會讀寫。我想我的答案應該是期待他上哈佛,或者至少像他的父親和曾祖父一樣上哥倫比亞大學。但眼下,待人友善、學會讀寫似乎已經足夠了。
實際上,我真的沒有什麼期望。我有希望,也有恐懼,近來恐懼佔據主導地位。孩子們小的時候,我尚能希望我們或許不會徹底毀掉他們的生活環境,但現在我們已經毀掉了,而且前所未有地深深屈服於牟取暴利的工業主義,只看那麼幾個月的未來前景。我對子孫後代能在生活中享有安逸與和平的一切希望都變得脆弱不堪,不得不遙遙延伸向黑暗之中。
問題14:「您是否正活出您的隱秘渴望?」又困惑了。最終我沒有選擇「是」「有點」或「否」,而是寫上了「我沒有隱秘渴望,我的渴望明目張胆」。
但真正讓我沮喪的是問題18。「在空閑時間,您會做什麼?(勾選所有合適選項)」然後列表開始:「高爾夫……」「創意活動(繪畫、寫作、攝影等)」出現了,在二十七項消遣中排名第七,在「球拍運動」之後,但在「購物」「看電視」和「打橋牌」之前。
讀到這裡,我停下來,坐下思索了好一會兒。
關鍵詞是「空閑時間」。這是什麼意思呢?
對一個工作的人而言,比如超市收銀員、律師、馬路工人、家庭主婦、大提琴手、電腦修理工、教師、服務員,空閑時間指非工作時間,或其他維持生計、做飯、打掃、修車、送孩子上學以外的時間。對於處在生活中的人而言,空閑時間就是自由時間,無比寶貴。
但對八十多歲的人而言呢?退休的人除了「空閑」時間還有什麼?
嚴格來說,我並不算退休,因為我從未有過需要退休的工作。我仍在工作,儘管沒有以前那樣辛苦。無論過去還是現在,我都一直自認為是職業女性,並為此驕傲。但對哈佛的提問者而言,我的終生事業卻是一種「創意活動」,一種愛好,是用來填充空閑時間的東西。他們要是知道我以此為生,或許就會將它挪到一個更受尊重的類別,但我對此頗為懷疑。
問題還在:當你擁有的全部時間都是空閑的、自由的,你要用它來做什麼呢?
說真的,這同你在五十歲、三十歲或十五歲時擁有的時間有什麼區別?
孩子們總有大量空閑時間,反正中產階級的孩子肯定有。在學校之外,如果沒參加體育運動,他們的大部分時間都是空閑的,並且多多少少都能成功想出如何利用這些時間。
十幾歲時,我整個暑假都是空閑的。整整三個月的空閑。沒有任何必須做的事。放學後的很多時間也是空閑的。我讀書、寫作,同簡、雪莉和喬伊斯一起閑逛,我四處遊盪,思考並感受,哦,上帝,深刻的思考,深刻的感受……我希望一些孩子仍然擁有那樣的時間。
我認識的孩子們似乎踩在計劃跑步機上,馬不停蹄地沖向日程表上的下一個項目,足球練習、玩伴聚會,諸如此類。我希望他們能找到空隙,鑽入其中。有時我注意到,一大家子里總有個少年,人在——微笑、有禮貌、看似專註——但心早已離席。我想,我希望她找到了一個空隙,為自己創造出了一些空閑時間,鑽進去,獨自一人,深處其中,思考,感受。
我猜,空閑時間的反義詞就是被佔用的時間。我的情況是,我仍然不知道空閑時間是什麼,因為我所有的時間都被佔用了。向來如此,現在也如此。它被生活佔用。
在我這個年紀,生活中佔比不斷增加的部分純粹就是保養身體,這很煩人。但在我的生活中,我找不到任何一段時_間或任何一個時刻,是未被佔用的。我是自由的,但我的時間不是。
我的時間被睡眠、白日夢、經營、給朋友和家人寫電子郵件、閱讀、寫詩、寫博文、思考、遺忘、刺繡、做飯吃飯、清理廚房、見朋友、同丈夫聊天、出門購買雜貨、散步(如果能走的話)、旅行(如果我們在旅行)、時而坐禪、時而看電影、練習中國八段錦(力所能及時)、拿一卷《瘋狂貓》躺下來午休所佔據,而我自己略有那麼點瘋狂的貓則佔據了我大腿和小腿之間的地方,他在那裡安頓下來,立刻陷入深度睡眠。所有這些都不是空閑時間。我無法撥冗。哈佛在想什麼啊?下周我就八十一歲了。我可沒有什麼空閑時間。
03
老年並非一種心態,
它是一種生存處境
不想過多了解變老的事(我指的不是年紀稍長,而是絕對衰老:七十歲、八十歲,甚至更老邁)很可能是一種人類的生存特性。提前了解這些有什麼用嗎?等你到了那個歲數,自然能足夠了解。
人們老了之後常會發現的情況之一,便是年輕人不願聽他們談論衰老。因此,涉及老年的坦誠對話多數發生在老年人之間。
當年輕人告訴老年人什麼是老年時,老年人可能不會贊同,但鮮少爭論。
紀錄片《臉龐,村莊》
我想爭論,就爭論一下下。
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的《橙頂灶鶯》問出了最關鍵的問題:「該如何對待縮減之物?」
美國人強烈信奉正向思考。正向思考是很重要。但凡建立在對實際情況的現實評估和接納的基礎上,效果最為顯著,但建立在否認基礎上的正向思考可能就沒那麼有效了。
每一個變老的人都必須評估他們日益變化但鮮有改善的狀況,並竭盡所能加以利用。我認為絕大多數老人都接受了他們老了的這一事實,我從未聽哪個年過八十的人說「我還不算老」。他們隨遇而安。俗話說得好,另謀出路吧!
許多相對年輕的人,完全將暮年視為負面的,並視接受年紀為消極。他們想用積極的心態同老年人交往,結果就是否認老年人的真實狀況。
人們滿懷善意,對我說:「哦,你還沒老呢!」
那麼教皇不是天主教徒。
「你的年齡取決於你的心態!」
那麼,你不會真的認為已經活了八十三歲只在於心態如何吧。
「我叔叔九十歲了,他每天走十二千米。」
好運叔叔。我希望他永遠不會碰到老流氓阿瑟·拉提斯和他刻薄的妻子「塞艾蒂克」。
「我奶奶獨立生活,九十九歲了還開車哪!」
好吧,為奶奶喝彩,她基因優秀。她是個偉大的榜樣,但不是大多數人能效仿的。
老年並非一種心態。它是一種生存處境。
你會對一個腰部以下癱瘓的人說這種話嗎:「哦,你才不是殘疾人!癱瘓只是一種心態!我表妹曾經斷過脊梁骨,但她很快就康復了,現在她正為馬拉松訓練做準備!」
通過否認去鼓勵,縱然是出於善意,卻往往適得其反。恐懼鮮少明智,從不善良。你究竟是在為誰打氣呢?真的是為那位老人嗎?
告訴我老年不存在,就是告訴我「我」不存在。抹去我的年紀,就是抹去我的生命,抹去我。
真正年輕的人當然不可避免會這樣做,這樣的年輕人多如牛毛。沒有同老年人一起生活過的孩子不了解老年人是什麼樣的。所以老年男性才會逐漸習得女性們早在二三十年前就習得的隱身術。街上的孩子們看不見你。如果他們被迫看見你,往往會帶著漠不關心、不信任或敵意,動物在面對非我族類的動物時就是如此。
動物有一套出於本能的禮儀密碼,用以避免或平息這種盲目的恐懼與敵意。狗會儀式性地互嗅肛門,貓在領地邊界儀式性地叫。人類社會為我們提供了各種各樣更為精密複雜的策略,最有效的策略之一便是尊重。你不喜歡陌生人,但你謹慎恭敬地對待他,便會得來同樣的反饋,從而避免了在侵犯與防禦上浪費無謂的時間與鮮血。
在不似我們這樣以變革為導向的社會中,文化中大部分有用的信息包括行為準則,都是由長者傳授給年輕人的。毫無意外,其中之一便是尊敬長者的傳統。
在我們日益動蕩、以未來為導向、由技術驅動的社會中,年輕人往往成為領路人,他們指導長輩該做什麼。這樣一來,誰該對誰表示尊重呢?要老年人對毛頭小子卑躬屈膝是不可能的,反之亦然。
個人決定與個人觀點相混淆是有道德問題的。一個名副其實的決定是基於觀察、事實信息、智力和倫理判斷的。而觀點——新聞報道、政客和民意調查的寵兒,可能根本沒有任何信息基礎。在最糟糕的情況下,個人觀點若是不受判斷或道德傳統的制約,恐怕只能反映無知、嫉妒與恐懼。
因此,如果我「決定」——如果我的觀點是活得久僅僅意味著變得醜陋、虛弱、無用且礙事,我就會毫不尊重老人;正如我的觀點若是所有年輕人都可怕、粗野、不可靠且不可教,我也同樣毫不尊重他們。
尊重往往過於強制,而且普遍並不恰當(窮人必須尊重富人,所有女人必須尊重所有男人,諸如此類)。然而,一旦適度運用,且具備判斷力,剋制挑釁,依賴自控,那麼尊重他人的社會要求便為理解創造了空間。它創造出一個欣賞與喜愛得以生長的空間。
觀點往往只容得下自身,別無餘地。
有些人所處的社會環境沒有教導他們尊重孩子,如果他們學會理解、珍惜甚或喜愛自己的孩子,那就是萬分幸運。有些孩子沒被教導要尊重老人,他們可能會害怕暮年,並且只能走運或碰巧發掘出對老人的理解與喜愛。
我認為尊重年紀的傳統本身是有理有據的。哪怕只是應對日常生活,去做以前不費吹灰之力便能完成的事,在年老時都變得越來越困難,直至你可能需要真正的勇氣才能去做。老年通常包括痛苦與危險,以及不可避免地以死亡告終。接受這一事實需要勇氣,而勇氣值得尊敬。
紀錄片《奶奶的現代社會指南》
談了太多尊敬。再回到「縮減之物」。
童年是不斷獲得的時期,暮年則是不斷失去的時期。那些公關人員不懈向我們誇耀的「黃金時代」之所以金光閃閃,是因為那是日落時分的光線顏色。
縮減所指的並不完全是變老,遠非如此。卷生卷死之外的生活,又仍在舒適區,可以給人活在當下的機會,並帶來真正的心靈安寧。
如果記憶力完好無損,思維頭腦保持活躍,老年的智慧或許有著廣度與深度皆非凡的理解力。它有更多時間積累知識,對比較與判斷的實踐更多。無論這知識是智力上的、實踐上的還是情感上的,無論它涉及高山生態系統、佛性,還是如何安撫受驚嚇的孩子——當你遇到一個擁有這種知識的老人時,如果你有一種化身豆芽的感覺,你便知道,你正面對一種罕見且不可複製的存在。
那些畢生致力於保留手藝或藝術技能的老年人也是如此。的確是熟能生巧。他們知道該怎麼做,他們無所不曉,美從他們所做的事情中自然而然地傾瀉而出。
然而,這些生命存留的擴展都是由長壽帶來的,都受到體力與耐力衰減的威脅。無論智能應對機制給予了多麼豐厚的補償,身體這裡或那裡的大小故障都開始限制活動,記憶力也在應對超載與滑坡。老年時期的生活方式因這些損失與限制一步步縮減。非說它不是這樣,那也毫無用處,因為它就是如此。
對此大驚小怪或心驚膽戰同樣沒用,因為沒人能改變它。
是的,我知道,我們活得越來越久。九十歲是新時代的七十歲,等等。大家普遍認為這是一件好事。
有多好呢?好在哪些方面呢?
對此有很多答案。若是你勤加練習,縮減之物也堪當大用。很多人(無論年輕或年老)正在努力踐行。
我對那些尚未真正變老的人只有一個請求,那就是盡量不要貶低老年本身。年紀就是年紀。讓你的老年親戚或老年朋友成為自己。否認無濟於事,無益於人,毫無價值。
請理解,我是在為自己發聲,為我自己乖戾的暮年發聲。我可能會被一群又一群怒氣沖沖的八旬老人訓斥,因為他們喜歡聽人說他們「神采飛揚」「精神矍鑠」。我並不妒忌那些願意相信童話的人,如果我活得比期待中更久,或許也會想聽到這種話:你還不老!沒人會老。從此以後我們都過著幸福的生活。
來源:《無暇他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