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酌不怡情!每天半杯啤酒 大腦衰老半年
01
多人認為宿醉只是「醉酒後遺症」,通過睡一覺便能恢復如初。然而,《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更深層次的真相:即便停止飲酒,酒精對大腦的負面影響仍可持續長達六周。這項研究不僅改變了我們對宿醉的理解,還揭示了酒精對大腦結構和功能的長期損害。
《自然通訊》發表的研究(Associations between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gray and white matter volumes in the UK Biobank)分析了3.6萬人的腦部影像數據,發現每日攝入10毫升純酒精(約半杯啤酒)即可導致大腦灰質和白質體積減少,相當於加速大腦衰老半年。特別是海馬體和前額葉皮層——掌管記憶與決策的核心區域,受到的影響最為顯著。神經元間的信號傳遞被抑制,宿醉後的「遲鈍感」正是大腦在發出求救信號。
儘管研究中沒有明確說明這種結構變化需要多長時間才會發生,但推測可能是持續幾個月或幾年的時間。這意味著即使是適量飲酒也可能對大腦產生長期的不良影響。
02
東亞人群中常見的「喝酒臉紅」現象並非僅僅是面部血管擴張的結果,而是ALDH2基因突變的警示信號。該突變導致乙醛無法被有效代謝,這種有毒物質在體內堆積,不僅引發臉紅,還會直接損傷DNA。研究表明,乙醛會與DNA和蛋白質交聯,干擾基因複製,加速細胞衰老。
實驗顯示,攜帶此突變的小鼠因醛類物質積累,出現造血功能障礙和早衰癥狀。這表明,對於許多人而言,一杯酒下肚,便是一場身體與毒素的生死博弈。
「小酌怡情」的觀念曾一度被視為養生秘方,但《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基於50萬中國人的研究(Alcohol consumption and risks of more than200 diseases in Chinese men)徹底顛覆了這一認知。研究表明,即使是單次小量飲酒,也會導致心率異常、血壓驟升,並抑制免疫細胞活性。酒精使血液中的炎症因子激增,身體進入一種「虛假戰鬥狀態」,而肝臟則在代謝酒精的過程中疲於奔命。
諷刺的是,某些早期研究曾宣稱少量飲酒可降低心臟病風險,但後續的孟德爾隨機化分析發現,這種關聯實為統計學假象。實際上,基因決定的酒精代謝能力才是關鍵變數。不同的人代謝酒精的能力不同,這與遺傳有關。有些人喝酒後能更快地代謝掉酒精,而有些人則代謝得較慢。這種代謝能力會影響酒精對健康的實際影響,而不僅僅是喝了多少酒。
男性中,酒精相關疾病及總體發病率與自我報告的酒精攝入量、基因型預測的平均酒精攝入量之間的關聯。
另一篇研究進一步證實了這一點:基因對酒精的代謝作用可能比單純的酒精攝入量更重要。不同個體之間的酒精代謝能力差異顯著,這種差異直接影響酒精對健康的實際影響。
03
通過這些研究,我們了解到酒精對大腦和身體的長期影響遠不止宿醉那麼簡單。即便是適量飲酒,也可能對大腦結構和功能產生不可逆的損害。同時,基因在酒精代謝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視,它決定了個體對酒精的不同反應和潛在健康風險。
因此,了解自身的基因狀況和酒精代謝能力,合理控制飲酒量,是保護身體健康的關鍵。未來的研究將進一步揭示酒精代謝的具體機制,並為制定個性化的健康建議提供科學依據。希望通過這些新的發現,更多人能夠認識到酒精對健康的潛在威脅,做出更為明智的選擇。
來源:路汀醫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