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一餓能多活20年?飢餓時細胞會自己吃掉自己
「千萬別餓肚子!」這是眾多長輩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叮嚀。提及挨餓,多數人的第一反應往往是:「飢餓對身體可沒好處……」
然而,隨著大量研究的不斷推進,人們逐漸發現,與每餐都吃到飽足相比,適度的飢餓感竟然帶來了諸多益處。
退休後的老劉,生活悠然自得,平日里以養花、閱讀報紙為樂,閑暇時便與友人切磋棋藝。但近來,他總是在飯後感到腹部隱隱作痛,起初還以為是胃病再次發作,便自行前往藥店購葯服用,然而癥狀卻時輕時重。上周,在妻子的再三催促下,老劉前往醫院進行了檢查,結果並無大礙。
某日午後,剛吃完飯的老劉邀請老馬共弈一局象棋,不料腹部又隱隱作痛。老馬聽後,關切地問道:「你是不是吃得太飽了?胃脹了吧?我聽說,其實不必每頓飯都吃得那麼撐,有時候適當餓一餓,反而能讓身體更健康,說不定還能延年益壽,多活個二十年呢!」
「飢餓還能助長壽?」孔大爺聞言大驚,心中滿是疑惑,總覺得這像是無稽之談。
01
吃太飽,
會讓身體超負荷運載
過量進食首先會直接導致胃部擴張,進而侵佔腹腔內更多空間,可能對其他內臟造成壓迫,引發腹部脹滿、噁心及嘔吐等不適癥狀。
進一步而言,過量進食會給身體的多個消化器官帶來沉重負擔。
首當其衝的是胃部,不僅體積增大,還需分泌大量胃液以消化食物。胃部過度擴張與胃液過多可能干擾食管下部的正常功能,使得胃酸逆流至食管,引發胃灼熱感,俗稱「燒心」。
其次,胰腺與肝臟也需加班加點,分泌更多胰島素、消化酶及膽汁,以應對過量的食物消化需求。
腸道同樣不堪重負,既要分泌更多消化液,又需吸收過剩的營養物質,腸道內的菌群也需加倍努力以協助消化。
另有研究表明,過多攝入高脂肪、高能量的食物還會加劇悲傷、緊張和煩惱等負面情緒。
這些生理與心理的變化均可能對睡眠質量造成不利影響。部分食物在餐後還會使體溫升高,同樣會擾亂睡眠,導致睡眠質量降低,進而影響次日的精神狀態與整體生活質量。
02
餓一餓,
可以多活20年?
在外出時,父母常常會關切地詢問:「吃飯了嗎?」長久以來,我們總被教導要避免挨餓,然而,最新科學研究卻帶來了一個顛覆性的發現:適度的飢餓或許對健康有所裨益。
專家明確指出,與過度飽食相比,適度的飢餓狀態更有利於維護身體健康。肥胖,這一現代社會的普遍現象,實際上可能增加罹患多種疾病的風險,如癌症、心血管疾病等。
令人詫異的是,美國國立衰老研究所的一項研究進一步佐證了這一點。在這項針對猴子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通過每日減少三分之一的食物攝入量,猴子的壽命竟能顯著延長,甚至可達20年之久。
這些猴子在外觀上並未出現明顯的衰老跡象,且其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降低了50%以上。
那麼,這背後的科學原理究竟是什麼呢?答案或許與一種名為「自噬」的細胞機制息息相關。當身體處於飢餓狀態時,這種機制會被激活,從而幫助清除體內的有害物質和受損細胞。
這猶如為身體進行了一次深度清潔,使內部環境保持潔凈與健康。相反,當食物攝入過多時,這種清潔機制的工作效率會大幅降低,導致有害物質在體內不斷積累,進而增加患病的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餓一餓」並不是指節食,而是適當減少飲食的攝入。
03
到底怎樣才算「適當飲食」?
1.控制好三餐比例
確保每日三餐均衡攝入,建議按照早餐佔全天熱量的30%、午餐40%、晚餐30%的比例進行分配。對於初次嘗試控制飲食的朋友,可以適當降低晚餐的熱量比重,因為晚餐與睡眠時間相近,過量進食會影響消化。
此外,一個小貼士是更換家中的餐具,選擇尺寸較小的碗碟。大碗碟容易讓人誤以為自己吃得不多,而換成小碗碟後,由於需要多次添加食物,無論是視覺上還是心理上,都會給你帶來已經吃了較多的感覺。
2.盡量慢慢吃
細嚼慢咽,即慢慢享用食物,避免狼吞虎咽的進食方式。由於大腦接收飽腹感信號存在時間延遲,若進食速度過快,可能導致大腦反應跟不上實際的飽腹狀態。因此,當你自覺已吃到七八分飽時,實際上可能已經達到了十分飽的狀態。
3.每餐只吃七分飽
過量進食會導致難以察覺到飢餓感,因此推薦每餐進食至七分飽為宜。切記要避免暴飲暴食或長時間空腹,以防胃壁鬆弛及胃動力減弱。
來源:家庭醫生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