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你知道PM2.5如何造成人體傷害?

2017年12月23日 18:29 簡體 正體   評論»

PM2.5可能造成的疾病

一般人聽到空污,馬上聯想到氣喘、過敏、肺癌,其實才是大宗。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蘇大成說,PM2.5可以穿過肺泡,帶著毒素循環全身,到處刺激血管壁,更容易產生血栓。戴N95口罩會呼吸困難,不可能戴一整天,所以效果有限。

PM2.5對健康的影響

懸浮微粒不只危害呼吸道,也造成癌症、心血管疾病。空氣中的懸浮微粒會經由鼻、咽及喉進入,不同粒徑大小的懸浮微粒,可能會導致人體器官不同的危害,例如呼吸道疾病、癌症、新生兒低體重、心血管疾病。

室內PM2.5的常見來源

1.車內

可依行車狀況,交替使用車內。劉博仁,塞車或一般開車時,戶外污染多,可開啟車內循環;但車行至空曠處,即可打開對外通風循環。此外,2、3天沒開車時,建議先打開全部車門保持通風,再發動車子,減少車內污染物堆積。

或者,車上也可放置竹炭包或活性碳,一段時間後經過日晒可以繼續使用,台大環境及職業醫學部主任陳保中建議。

2.空調系統

若是公共的室內空調系統,清潔不夠,也易引起咳嗽、流鼻水等類似感冒的癥狀,應勤於刷洗,更換濾網。

3.室內泳池

可能散發三氯甲烷,尤其聞到一股濃重刺鼻味。請選擇室外泳池較通風。

4.燒烤店及停車場

通風較差,常累積多種空氣污染物,過敏的人不宜久待。

5.影印間等事務機器、老舊3C設備儲藏處

懸浮微粒粉塵含量高,高雄大宇空間設計事務所設計總監劉博宇說。

6.煙霧繚繞的環境

像是酒吧,香菸有許多有毒化學物,可能會引發過敏反應。

通勤族慎防隱藏式污染

台大醫院環境及職業醫學部主任陳保中表示,國內外研究發現,都市中PM2.5量最高的駕駛,是腳踏車和機車,而腳踏車又因為有運動效果,吸得最多。“騎單車最好去郊外,”他說,在尖峰時段的都會馬路邊騎車,實在很傻。

但如果不騎車,走路可以嗎?

最新研究發現,走路最糟糕,坐最好。北醫公衛系副教授庄凱任針對120個年輕的台北通勤族,比較走路、搭公車、搭捷運、開車,四種通勤方式的PM2.5暴露量,結果走路暴露量最高,風險是搭捷運的8倍,坐公車和開車則居中

該如何避免?

●回家後立即換下衣服並洗澡

空氣中的花粉及污染物會殘留在衣物及鞋襪中,建議回家後立刻脫掉鞋子、衣服並沐浴清洗,去除頭髮及身上殘留的污染物,防止逸散到家裡的傢具及其他地方。

●聰明使用空氣

去除空氣中的過敏原,高效能微粒濾網(HEPA)效果最好,建議每月更換一次。陳保中提到,若同時使用空氣清凈機及電扇,要將電扇放在清凈機後方,吹出來的空氣才是乾淨的;若同時需要開冷氣,調成微風即可,以免清凈機的氣流被擾亂,影響過濾效果。

國衛院環境醫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黃嘯谷建議,避免使用含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建築材料,及善用空氣清凈器,可把機器擺在傢具、隔間板等附近,就近將散發的有害物質吸掉。

●卧室保持乾淨、濕度適中

卧室是每個人待最久的地方,建議容易過敏的人每周固定更換床單、被套清洗一次,木質地板比地毯好。卧室濕度最好維持在55%,減少塵蟎滋生。

台大醫院心臟血管中心主治醫師蘇大成力行的口訣則是“書就歸書櫃、衣服歸衣櫃”,把每樣東西收進該有的位置、該丟的就斷舍離,不堆積生灰塵、阻礙通風,卧室盡量不放電器用品。他尤其強調,各式塑膠板、容器、塑膠袋都會揮發出塑化劑或慢慢脫落成粉塵,也是強力的過敏原,強力建議少買少用塑膠製品。

來源:康健雜誌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