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到底捂哪裡?專家說這3個部位是關鍵

2019年03月27日 16:52 簡體 正體   評論»

作者:健康長壽寶典

春天,人們對溫暖無限嚮往

但“乍暖還寒時”

氣溫忽高忽低

剛脫掉秋褲就發現降溫了

重新穿上冬衣

卻發現一整天陽光普照

晝夜溫差常常讓人猝不及防

一不留神就容易發生

、氣管炎等呼吸道疾病

俗話說“春捂秋凍,老來無病”

適當的“捂”可以

抵禦冷風通過毛孔侵入人體

“春捂”到底是捂哪兒?

“春捂”重要的是要“捂”對地方,身體這3個寒氣入口務必守住。

1捂腹

肚臍和腹部的其餘部位不同,臍下無肌肉和脂肪組織,血管豐富。肚臍受涼後易引起胃腸功能紊亂,出現嘔吐、腹痛、腹瀉等消化系統疾病。

2捂背

背是一身陽氣彙集的地方。背部保暖可預防疾病,減少感冒幾率。後背如果受寒,容易陽氣不足。

3捂腳

我國唐代藥王孫思邈主張“下厚上薄”。因為人體下身的血液循環要比上部差,容易遭到風寒侵襲。因此,褲子、襪子、鞋子一定要穿得暖和點。

如今很多年輕人,喜歡穿鞋露腳踝,過早穿上短裙、破洞牛仔褲,甚至露出腰部,這會使患關節炎或多種疾病的概率大大增加。

特別提示

是否春捂,要根據天氣而定。一般來說,春季晝夜溫差較大,早晚較冷時,要適當“捂”。

中午氣溫在10攝氏度以上時可適當減衣;出現“倒春寒”時,要恪守春捂之道;“暖春”到來,即連續幾天日最高氣溫都在20攝氏度以上時,就不能“捂”了。

如果兩種極端天氣交錯出現,穿衣、脫衣就該勤一點。

“倒春寒”要防四類病

春天,人體“冬眠”的皮膚細胞漸漸活躍,毛孔張開,一不小心就可能遭到疾病的“偷襲”。

感冒、

冷空氣刺激後,會導致氣道免疫力下降,繼而引起咳嗽、胸悶甚至哮喘、呼吸困難等。

因此氣溫驟降時,有哮喘、的患者,病情容易反覆或加重。

專家支招:

體質弱的人在寒冷天氣最好減少出門,出門時可以戴口罩,重視頭部、胸背和足部保暖,以免著涼。

發作

低溫刺激會引起毛細血管收縮,影響胃酸分泌和胃部血液循環,從而引發急性胃痙攣、胃潰瘍、胃腸炎等。

專家支招:

及時增減衣服,防止腹部受涼。在飲食上要注意暖胃,多喝熱水,少吃冷食,按時吃飯。不宜大量運動,出汗太多。

心內科:

心臟受傷

突然的寒冷刺激會引起冠狀動脈痙攣,出現急性心肌缺血,誘發,甚至

另外,呼吸道感染多發易誘發肺炎,這也會造成心臟負荷過重,成為心梗的重要誘因。

專家支招:

老人要注意保暖,合理用藥控制血壓。如果有胸悶、隱痛或心慌等情況,即使發作時間很短,也要格外重視。

神經內科:

警惕腦梗

春季是腦梗高發季節,特別是許多老人是晚上上廁所或早上一起來就發生

晝夜溫差大、低氣壓、高濕度,都容易刺激體內控制血管活動的神經,造成小動脈血管的持續痙攣,使得血壓驟然上升。

專家支招:

一旦發現一側肢體麻木或無力、一側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眩暈伴嘔吐等癥狀,必須高度警惕,立即到醫院進行檢查治療。

中風急救分秒必爭,要做到三早:早識別、早求救、早溶栓。

來源:新浪看點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