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哪怕每周一次 下咽癌風險就暴增19倍

2019年12月04日 6:58 簡體 正體   評論»

哪怕每周一次  下咽癌風險就暴增19倍(圖片:piqsels)
哪怕每周一次 風險就暴增19倍(圖片:piqsels)

希望之聲2019年12月3日】(編輯:慧明)喝酒,會通過消化道進入血液,除了少部分通過呼吸和尿液排出,主要是通過肝臟進行代謝。在第一種酶——乙醇脫氫酶的催化下,從乙醇代謝為乙醛,在第二種酶——乙醛脫氫酶2(ALDH2)的作用下,從乙醛變為乙酸,最後乙酸氧化為二氧化碳和水排除體外。可以簡單理解為:乙醇→乙醛→乙酸→二氧化碳+水。但最新的研究,請愛喝酒的朋友注意了……

愛喝酒的注意了,研究發現,每周習慣一次,罹患下咽癌風險將比沒飲酒者高出19倍。專家推測,除了受基因影響,也可能和台灣人乾杯、牛飲習慣有關,呼籲還是少喝為妙。

酒(圖片: pixabay)
酒(pixabay)

yahoo新聞報道:國家衛生研究院2本月5號上午舉辦記者會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參與研究的國衛院研究所研究團隊副研究員張書銘表示,包括口腔癌、口咽癌、下咽癌與,是台灣男性相當常見的癌症,每年約有7900名新發個案、奪走2900條性命,且發生率有逐年攀升趨勢。

張書銘說,菸、酒、檳榔是頭頸癌主要危險因子,台灣自1997年實行菸害防製法後,男性吸菸盛行率從1996年的55.1%降至2017年的26.4%,男性嚼檳榔盛行率也從2007年17.2%降至2017年6.1%,反觀飲酒量卻持續攀升。

張書銘解釋,酒精之所以會增加罹癌風險,關鍵在於致癌物「乙醛」,是國際癌症研究中心認定的1級致癌物。

他解釋,酒精進入人體後,會先由「乙醇去氫酶」代謝成乙醛,再由「乙醛去氫酶」代謝成醋酸,並排出體外;若乙醛去氫酶基因產生變異或缺損,會讓人在酒後出現臉紅、心悸等癥狀,乙醛也會累積在體內,破壞人體的DNA。

醉酒(圖片: pixabay)
醉酒( pixabay)

值得注意的是,乙醛去氫酶基因變異在東亞地區相當常見,台灣基因變異率更高居全球之冠,平均每2人就有1人有此變異。

國衛院和成大醫院攜手針對飲酒行為對於頭頸癌風險及預後影響進行研究,收案頭頸癌個案、對照組各700人,以問卷調查方式持續追蹤4年。

研究發現,每周至少喝一次酒、不論飲酒量多少,罹患頭頸癌風險都會比不飲酒者高出1.6倍;進一步分析發現,飲酒者好發的頭頸癌類型以下咽癌最多、高出19倍,其次是口咽癌增加3.8倍、喉癌1.5倍、口腔癌1.15倍。

此外,若僅有乙醛去氫酶出現變異,罹患頭頸癌風險增3倍,但若乙醇去氫酶、乙醛去氫酶基因同時出現變異,代表此人酒精代謝較慢,罹患頭頸癌風險恐增加4倍。

研究更指出,酒精不但會增加罹患頭頸癌風險,還會促進頭頸癌生長與轉移,有飲酒的頭頸癌患者死亡率比沒有飲酒的患者高1.5倍。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以及美國癌症研究協會期刊(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 Prevention)。

台灣患癌率高出50倍( 准建築人手札網站 Forgemind ArchiMedia/ Flickr,CC BY-SA 2.0 )
台灣患癌率高出50倍( 准建築人手札網站 Forgemind ArchiMedia/ Flickr )

國衛院癌症研究所副所長劉柯俊認為,飲酒增加的癌症風險以下咽癌最多,可能和台灣人乾杯、牛飲習慣有關,他表示,這種飲酒習慣會使酒精在口腔暴露時間短,卻會拉長在下咽部的暴露時間,增加病變機會。

很多人認為,只要戒酒就能降低罹癌風險。但張書銘強調,飲酒者必須戒酒超過10年,罹患頭頸癌風險才會降到和沒有飲酒者一樣。

張書銘說,過去研究已知嚼檳榔會增加口腔癌風險、抽菸會增加喉癌風險,如今研究也發現飲酒和下咽癌關聯最大,隨台灣民眾飲酒量持續增加,預期未來因酒精導致的下咽癌患者可能愈來愈多,呼籲政府正視。

本文章或節目經編輯製作,轉載請註明希望之聲並包含原文標題及鏈接。

AD:搬瓦工官方翻牆服務Just My Socks,不怕被牆

原文鏈接:研究:哪怕每周一次 下咽癌風險就暴增19倍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