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東四環,隨處可見矽谷大佬最愛的睡覺課
對心理問題的關切呈現在中文互聯網上,大概就是當下心理學專業辭彙在泛知識領域空前火熱的現象。幾乎可以說,在鬧市中隨便找一個路人,都可能聽到他們對”NPD(自戀型人格障礙)””代際創傷”等概念發表見解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種更加靈活且時髦的方式正逐漸進入公眾視野——”身心靈療愈”。當下,這類項目頗有成為心理諮詢的”平替”產品的趨勢。
到了2025年,如果還有人聲稱自己從未嘗試過心理諮詢,也沒有體驗過”身心靈療愈”項目,並且對這些話題不屑一顧,很容易會被認為是在”凡爾賽”——能夠不藉助任何外力,在內心世界與現實的夾擊中保持一種相對平和的精神狀態,實在是一種幸運。畢竟,在這個時代,心理健康比身體健康更為稀缺。
這可不是危言聳聽。在北美,心理諮詢和心理健康服務早已納入醫保體系。根據2020年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法國幾乎做到了”人手一個心理醫生”——每1萬人中就有10名臨床心理學家和精神科醫生。
對心理問題的關切呈現在中文互聯網上,大概就是當下心理學專業辭彙在泛知識領域空前火熱的現象。幾乎可以說,在鬧市中隨便找一個路人,都可能聽到他們對”NPD(自戀型人格障礙)””代際創傷”等概念發表見解。
對於那些已經出現情緒問題,還未出現”軀體化”反應的人來說,去精神科排隊或許不是最直接有效的解決方式:並不是所有人都對自己的情緒問題有明確的認知。面對不安的情緒,許多人都做不到在心理諮詢師面前精準描述自己內心的衝突,更遑論找到有效的應對策略。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種更加靈活且時髦的方式正逐漸進入公眾視野——”身心靈療愈”。當下,這類項目頗有成為心理諮詢的”平替”產品的趨勢。
是故弄玄虛還是大道至簡?
從冥想到瑜伽,從感官療愈到靜修閉關,以它們為關鍵詞在社交平台上展開搜索,常常能看見這樣一個場景:身穿亞麻布衣裳的靈修導師被一群人環繞,他的面前擺放著頌缽、手碟等樂器和木質熏香。每個人身下有一張原木色的瑜伽墊,整個空間內光線柔和,配以具有神秘學意味的圖騰或符號裝飾。如果能看到參與者的面容,會發現他們的臉上都掛著平和的微笑。但——這可不是電影《周處除三害》里的邪教場景,而是時下最流行的冥想課堂。
環境氛圍是”身心靈療愈”項目的主要賣點之一,但遠不足以讓其擁有席捲全球的熱度,影視作品和名人效應才是關鍵。
潮流的風嚮往往是自上而下的,矽谷的科技精英們對靈修的熱衷是有力的佐證。
他們將靈修從簡單的心理調適工具,升華為一種深刻的、帶有哲理的生活方式。從喬布斯的禪修實踐到谷歌高管推行的正念冥想課程,在靈修的”信徒們”看來,這種活動不僅提升了他們的專註力與創造力,還能幫助人應對壓力、激發靈感。坊間甚至有傳聞,喬布斯當年便是從禪修中悟到了”大道至簡”,並將這種理念融入到 iPhone的設計中。
喬布斯青年時期,畫面中的他手握茶盞,呈打坐姿勢。
有了絕佳的招牌案例,那些深藏於避世的海島上或是原始雨林里、收費不菲的療愈基地開始擠滿了矽谷的科技精英。
2024年上映的德國電影《正念謀殺》則進一步將”正念冥想”推向大眾視野。這部黑色幽默劇講述了一位頂尖律師用”正念冥想”課上學到的內容來應對生活與工作中重重壓力的故事,盡避情節略顯誇張,卻剛好展現了正念技巧如何在極端情境下助人保持冷靜,並促使主人公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選擇。
真實的靈修:
形式很神秘,訴求很真實
同是冥想愛好者,小雨的靈修故事遠沒有電影里那麼戲劇化,但也改變了她的生活。
在接觸靈修之前,剛剛研究生畢業的小雨花費了一整個學期的時間與她的諮詢師見面,每周一次,風雨無阻。雖然虔誠至此,然而在她看來卻”收效甚微”。
一次偶然的機會,小雨在巴厘島度假時接觸到了呼吸冥想。”沒有過多語言之後,一切反而都變得更具體。”上課過程中,小雨感覺自己逐漸放鬆下來,她不再需要不斷分析或解構自己的情緒,而是通過靜心和放空,讓內心的焦慮自然地消散。小雨意識到,有時候情緒問題不一定非要通過理性的剖析來解決,而是可以通過單純的”覺察”與”接納”來緩解。
位於印度尼西亞巴厘島的著名療愈中心。
“那段時間,我沒有像在心理諮詢室里那樣被問到每一個情緒的原因,而是試圖專註於呼吸,感受自己存在的當下。”小雨回憶道,”當我放下了對情緒的控制欲,反而慢慢感到輕鬆。”
“嘗試入睡3次,歸來仍是凌晨4點。”常常失眠的卡拉在朋友圈裡寫下這樣的文字,這或許也是很多現代人睡眠狀況的真實寫照。
多年前在美國讀書的時候,卡拉就聽說過矽谷大佬熱衷於冥想的事迹,當時才剛剛20歲出頭的他對這種愛好不以為然。直到去年,他在朋友的強烈建議下第一次體驗了音療課程,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作為常年與數字打交道的投行人,卡拉對社交媒體上鼓吹的”能量””靈性”等詞語並不感興趣,他參加此類活動的目的只有一個——睡個好覺。
在冥想課上,參與者只需閉目靜坐,專註於呼吸的節奏。卡拉熱衷的音療課則更是省力,僅僅躺著聆聽就夠了。”課程並沒有過多的儀式,不像我之前想的那麼『神秘』。”卡拉說,”當我閉上眼睛,頌缽的聲音就像石子投進水中激起的一圈圈水紋一樣,漸漸與我的潛意識融合,還有些導師會自製樂器,比如我很喜歡的一個裝著糯米的竹筒,導師會拿著它上下翻轉,穿行在我們身邊,路過時我能聞到糯米的香氣,這是我的”催眠靈藥”。或許我沒有所謂的覺悟,但那一刻的平靜已經足夠。”
“療愈”熱潮背後的緣由,
沒那麼複雜
所謂”身心靈療愈”,對於像卡拉一樣備受失眠困擾的人來說,更像是一堂再實用不過的”睡覺課”。不需刻意剖析內心問題或與人深入交談,也無需事前準備好”說話的衝動”或”探究的勇氣”,只需放鬆呼吸、放空大腦。
因為簡單便捷又見效顯著,”身心靈療愈”項目已逐漸成為都市人熱衷的休閑活動。在北京,單看國貿、大望路、常營等區域,近些年就冒出了幾十家主打”療愈”的工作室。安靜的空間、低沉的聲響、舒緩的氛圍正成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解壓新寵”。
現代樂器也在逐漸融入聲音療愈中。
工作日的午休時段,開在商圈附近的門店簡直”一墊難求”,處處擠滿了來這裡睡覺的打工人。更何況,百元左右的價格就可以收穫一次完整的療愈體驗,與傳統心理諮詢動輒600元以上的價格相比,較低的門檻也讓更多人樂於嘗試,而對療愈效果的廣泛認同也逐漸消解了”玄學”的標籤,反而使這種方式成為大家口中”最實用的消費降級”。
在身心靈療愈項目的支持者中,大部分人認為,這類活動能帶來的並不是足以治癒心靈的深刻覺悟,而是一種深度的放鬆和短暫的抽離。在被精心設計過的環境中,身心的平靜不再需要複雜的儀式和高昂的經濟投入,一張舒適的墊子、低頻的共振聲音即可幫助他們短暫地逃離疲憊。不少體驗過的人都表示,”這些課程並非宣傳中那麼神秘,讓我每周都想來放鬆一下的原因,反倒是它樸素、簡單又直接的效果。”
來源: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