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這樣吃很危險 醫生提醒:很多人還在繼續吃
枸杞,這玩意兒一度成了「朋克養生」的標配,一邊熬最狠的夜,一邊泡最貴的枸杞茶,好像這紅紅的小果子就是續命神器,能讓肝硬化的酒鬼變回健康青年,讓掉頭髮的程序員重回滿頭烏髮。
更離譜的是,有些人已經把枸杞當成日常零食,直接干嚼,一次抓一大把,甚至有人說「枸杞吃得越多越補」。
可現實是,有些人枸杞吃錯了,非但沒補到身體,還可能把健康作沒了。
研究發現,枸杞確實富含多種抗氧化物質,比如多糖、黃酮類化合物、胡蘿蔔素等等,理論上能增強免疫力,延緩衰老,還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糖和血脂。
但問題就在於,枸杞的好處不是無限疊加的,它並不是吃得越多,身體就會越健康。相反,過量食用會給肝臟和腎臟帶來負擔。
很多人不知道,枸杞里含有一定量的甜菜鹼,這是一種能影響肝臟代謝的物質,如果一次性攝入過多,可能會導致肝酶升高,長期下去,還可能影響肝臟解毒功能。
更關鍵的是,枸杞的糖分含量不低,尤其是那些顏色鮮艷、顆粒飽滿的干枸杞,糖分佔比甚至能達到40%以上。
這就意味著,吃一小把枸杞,相當於攝入了好幾克糖,而對於糖尿病患者或者血糖不穩定的人來說,長期過量食用,可能會導致血糖飆升,甚至加重病情。
別以為枸杞是「中藥」就一定安全,有些人喝了加枸杞的茶,結果血糖一天比一天高,自己還在納悶怎麼回事,直到醫生提醒才意識到問題出在這顆小紅果上。
如果說血糖問題只是「隱形殺手」,那過敏反應就更直接了。枸杞含有多種植物蛋白,有些人體質特殊,對這些蛋白敏感,吃完後可能會出現皮膚瘙癢、喉嚨不適,甚至更嚴重的過敏反應。
而且,枸杞的農藥殘留問題也一直是個隱患,市場上那些顏色鮮艷、大小均勻的枸杞,有些在種植過程中使用了過量的化學藥劑,
如果清洗不當,長期攝入這些殘留物質,對健康的影響可想而知。
很多人以為,枸杞最好的吃法就是泡水,熱水一衝,養生效果拉滿。
但科學家研究發現,枸杞中的一些關鍵營養成分,比如維生素C、胡蘿蔔素,遇到高溫後會被破壞,泡水喝其實並不能完全釋放它的營養價值。
更離譜的是,有些人喜歡把枸杞和綠茶一起泡,覺得這樣養生效果更強,結果反而降低了綠茶中的茶多酚活性,讓綠茶的抗氧化能力大打折扣。
比起泡水,直接嚼著吃確實能更完整地吸收枸杞的營養,但這又帶來了一個新問題——消化負擔。
枸杞的果皮比較堅韌,裡面的纖維含量較高,消化能力不好的人,吃多了容易脹氣、消化不良,甚至可能引起腹瀉。
而且,有些人腸胃敏感,吃枸杞後可能會出現胃酸分泌過多的情況,反而加重胃部的不適。
最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枸杞還可能影響某些藥物的效果,尤其是那些長期服用降壓藥、降血糖葯、抗凝血藥物的人。
研究發現,枸杞中的活性成分可能會增強華法林等抗凝血葯的作用,導致出血風險增加。
而對於正在吃降壓藥的人來說,枸杞中的某些成分可能會干擾血壓調節,讓藥效變得不穩定。很多人血壓忽高忽低,找不到原因,可能就是因為長期吃枸杞導致的。
如果說枸杞的這些問題還不夠直觀,那再看看一些歷史案例。
古代的醫書里確實記載了枸杞的藥用價值,但用量是非常講究的,往往是配合其他中藥一起使用,而不是像現在這樣隨便抓一把就往嘴裡塞。
傳統中醫里,枸杞被認為有「溫補」作用,而過度溫補可能會導致「上火」,表現出來的就是口腔潰瘍、流鼻血、咽喉疼痛等等。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一吃枸杞就覺得燥熱不適,實際上就是吃多了導致的「虛不受補」。
如果再深入一點,還會發現枸杞的食用禁忌遠比想像的要多,比如感冒發燒的時候最好別吃,容易加重炎症反應;正在拉肚子的人也不適合吃,枸杞的潤腸作用可能讓腹瀉更嚴重;
孕婦吃枸杞也要小心,雖然適量吃沒問題,但過量攝入可能會影響激素水平,甚至影響胎兒發育。
有些人以為枸杞是天然的,就完全沒副作用,但實際上,不分場合、不分體質亂吃,反而容易出事。
那問題來了,既然枸杞有這麼多講究,怎麼吃才算安全?
研究表明,成年人每天的枸杞攝入量最好控制在20克左右,大概就是一小撮的量,吃多了反而會增加身體負擔。
對於血糖高、血壓高的人來說,枸杞最好跟醫生確認後再吃,避免影響藥效。購買枸杞時,盡量選擇正規渠道的產品,避免農藥殘留超標的問題。
清洗時,可以先用清水浸泡10分鐘,再輕輕搓洗幾遍,這樣能去掉表面的雜質和農藥殘留。
最重要的一點,枸杞只是養生的一部分,並不是萬能的健康保障。
有些人以為多吃枸杞就能補回來熬夜、抽煙、喝酒帶來的損傷,但這種想法就跟指望喝涼茶能解決暴飲暴食的後果一樣不靠譜。
如果生活方式不健康,再怎麼吃枸杞都沒用,甚至還可能加重身體負擔。
健康最重要的,還是要靠合理的飲食、規律的作息和適量的運動,而不是指望某種單一的食物來「起死回生」。
來源:健康小小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