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得越多「走」得越早?這樣「餓一餓」更長壽
老話常言「想不生病,肚裡常空」「若要身體安,三分飢和寒」……
看似簡單的幾句話,背後其實隱藏著深刻的健康哲學。
隨著現代醫學研究的深入,科學實驗也證明了適度保持飢餓感,不僅對身體有好處,還能讓人更長壽。
能吃不一定是福
吃得太多、暴飲暴食,它對人身體健康的影響是日積月累而成的,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對於人體來說,長期攝入能量過剩,容易導致肥胖。
中醫理論認為,「氣血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肥胖者氣血運行不暢,易出現氣滯血瘀,身體一旦出現了氣滯血瘀,就容易生病。
如果經常吃撐,不僅會讓我們增加體重,還可能誘發多種慢性疾病,如胃病、骨質疏鬆症、心肌梗死、神經衰弱、糖尿病、急性胰腺炎等。
因此,適量飲食,遵循「七分飽」原則,是維護身體健康的關鍵。
「餓一餓」延壽
中西
古人早看透:「要想小兒安,三分飢與寒」——成人何嘗不是?
脾胃是後天氣血工廠。
過飽傷脾→氣血生化不足→面色萎黃、失眠乏力。
而適當飢餓能啟動細胞「自我清理」,減少痰濕生成,讓氣機暢通無阻。
同時,哥倫比亞大學研究人員在《自然-衰老》期刊上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減少25%卡路里的攝入(約保持7、8分飽),可將健康成年人的衰老速度減緩2%—3%,死亡風險降低10%—15%。
「七分飽」,即在感到飽腹的同時,還能繼續吃下少量食物時,便停止進食,以達到營養均衡而不過量。
這與《黃帝內經》中提倡的「飲食有節」不謀而合。
想要「以食養身」
三餐這麼吃
想要「以食養身」,就要正確理解這些養生智慧,培養健康的飲食習慣,保持合理飯量,攝入均衡營養,讓正確的養生理念融入每一餐中。
1
三餐分配
早吃飽、午吃好、晚吃少
早餐(7-9點):佔全天30%能量,暖胃易吸收,喚醒沉睡的胃氣。
午餐(11-13點):佔40%能量,補足優質蛋白,給下午續航。
晚餐(18-19點):佔30%,清淡少油,睡前3小時吃完,給脾胃「減負加班」。
2
慢嚼20分鐘
聽見身體的「飽腹信號」
大腦接收飽腹信號需15-20分鐘。狼吞虎咽的人,往往吃超了才覺撐。每口嚼20-30下,給身體留出反應時間。
怕吃多?換小碗盤、先喝湯吃菜,再吃肉飯——飽足感自然來。
3
體質定食譜
千人千面忌跟風
氣虛/陽虛(怕冷易累):少吃西瓜冷飲,多吃紅棗小米粥、燉羊肉溫補中焦。
陰虛/燥熱(口乾失眠):避開辣椒燒烤,用百合銀耳羹、鴨肉滋陰潤燥。
痰濕/肥胖(舌苔厚膩):戒油炸甜膩,煮薏米冬瓜湯、配陳皮化痰濕。
飯吃七分飽,本質是給氣血留白,讓生命流動。長壽的秘訣不在「吃得少」,而在——
吃得均衡
吃得及時
吃得自知
調脾胃就是養命。從今天起,學會對多餘的食物說「不」,才是真正的惜命之道。
來源:名醫在線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