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有自愈力!你的身體每天都在自我清理

2019年06月21日 11:55 簡體 正體   評論»

作者:吳清忠(中醫養生專家)

能力強弱的假設性判斷不同,是中西醫面對疾病最大的差異。

中醫是從人體設計者視角發展出來的醫學,西醫則是從人體使用者視角所發展出來,以不同視角觀察人體,自然會發展出完全不同概念的醫學。

我年輕時是個控制系統的設計工程師,每次完成新產品設計,都需要寫一本使用手冊。《黃帝內經》是中醫最重要也最古老的一本經典著作,整個中醫理論均根源於這本書,我習慣在讀一本書之前先瀏覽它的目錄,第一次讀《黃帝內經》時,就發現這本書的目錄很像我熟悉的使用手冊。

《黃帝內經》先談我們生活的環境,談四季的變化,接著談到人體的系統。現代醫學也談人體的系統,例如循環系統(或稱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神經系統……等,有許多個系統,每個系統似乎都獨立存在,互不相關。

中醫的系統只有一個,就是五臟六腑,這個系統不但適用於生理,也適用於心理,更可以擴展到靈魂。也就是同一個系統結構貫穿身心靈三個體系。

另外,《黃帝內經》還談到人體在每個季節應該如何使用身體,如果不依著正確的方法使用,又會產生哪些病症;最終才談到生了病該如何治病。這些章節和使用手冊中的使用環境、系統、使用方法、維修方法非常近似,可以說《黃帝內經》實際上就是一本完整的人體使用手冊。

通常使用手冊是產品設計者寫的,《黃帝內經》之所以這麼近似人體的使用手冊,說明了中醫學的基本概念,是從一個人體設計者視角來觀察身體。相對的,現代醫學是從人體使用者的視角觀察身體。兩種不同的視角,發展出來的醫學自然也完全不同。

從中西醫的核心概念談起

西醫以消除徵狀為主,徵狀是疾病的結果。由於西醫認為沒有證據能證明徵狀和病因的關係,因而無法找到真正的原因,只能以消除徵狀為治療的目標,形成“治症不治病,治果不治因”的治病方法。

例如過敏性,從徵狀上看是鼻子不停的打噴嚏,“治症”的邏輯認為病在鼻子,是鼻子太敏感,治療的目的在停止打噴嚏,於是降低鼻子的敏感度就成為主要方法。

中醫認為打噴嚏是身體排除寒氣的現象,是自愈行為的反應,其治療的目的在提升人體的能量,讓人體更有效率的排除寒氣,等身體把體內寒氣排乾淨,自然就不再打噴嚏了。

中西醫兩個方法的差異,主要在於對人體能力的假設性判斷。西醫認為人體沒有太強大的自愈能力,將所有身體的異常都歸類為身體出錯了,也就是生病了。所以,看到噴嚏打不停,就認定是鼻子太敏感了,是身體出錯了。

中醫則認為人體有強大的自愈能力,在修復身體損傷或排除垃圾時,可能會創造出異常的現象,讓人不舒服。當人體出現異常或讓人不舒服的現象時,會先假設身體沒有故障,可能正在排除某個問題。因此,先思考身體正在做什麼?

打噴嚏時,身體正在往外噴出液體,顯然是在排除某些物質,而這種情形常在天冷時發生,鼻尖或額頭會出現低溫,所以判斷是身體排除寒氣的現象。

對身體自愈能力強弱的假設性判斷不同,是中西醫面對疾病最大的差異,而這種差異使得治療方向完全不同。西醫的治療追求快速中斷噴嚏徵狀,中醫的治療則在有效的排除寒氣,並指導病人平時注意保暖,減少寒氣入侵創造疾病的機會。

自愈活動會創造許多不適和異常

皮膚的自愈活動是我們一般最常見和熟知的。在皮膚康復過程會出現紅腫、發癢、結疤等不適和異常,長期的經驗讓我們明白這些不適和異常都不是疾病,而是自愈機制修復皮膚傷口的必要過程。

如果皮膚傷口的修復會創造不適和異常,身體其他器官的修復是否也會創造不適和異常?按理答案應該是肯定的,但實際情形並沒有哪個人身體上的不適,被醫生診斷是身體修復某個器官所造成。幾乎所有的身體異常和不適,都被診斷為各種各樣的疾病。

舉例來說,前面提到的打噴嚏、流鼻水的排寒徵狀,通常會被西醫診斷為細菌或病毒感染的鼻炎或患者排除結石的水腫,是自愈機制修復身體損傷所創造的徵狀,目前卻被定義為痛風發作疾病。此外,大多數的炎症也是身體修復損傷的徵狀。

除了這兩個例子之外,還有許多徵狀都和身體的修復有關。例如,在身體排胃寒時不停打噴嚏後的數天,腳趾縫會從皮膚滲出濕黏的體液,由於那是修復胃之後排出的廢棄組織,富含養分,致使該處原有的細菌快速繁殖,而造成黴菌感染的香港腳。那些濕黏的體液可能是排胃寒後的垃圾循胃經流到腳趾的。

像這類的實例很多,到底有多少自愈的現象被定義成了疾病,則在未來需要一種徵狀、一種徵狀重新檢視,重新定義疾病,才能讓真相呈現。

身體的自愈活動每天都在進行

只要身體有足夠的能量,自愈機制總是會不斷地把潛藏問題一個一個乾淨。這種不斷清理內髒的行為,有機會使內臟愈來愈強健、愈年輕,實際上可以稱之為臟腑回春,是最理想的抗老化手段。

身體會一邊不斷地修復能量最低的臟腑,一邊維持五髒的平衡,因此會經常在不同的器官之間進行修復,並且提升器官的能力。

許多臟腑的自愈都會創造讓人不適的現象或異常,往往一方面讓人以為是生病了,另一方面就算知道是自愈造成的,卻不知要到何時才能結束。主要是現代醫學從來沒有身體自愈的概念,讓多數人身上都積累了大量的損傷,同時每天還在持續創造新問題,才會使得這種修復遙遙無期。

因此,了解自己的行為中有哪些行為會不斷創造疾病的因,停止創造因,再調好氣血,讓自愈機制好好修復積累在體內的損傷,才會擁有真正的健康。

來源:商周出版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