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喝熱水」,到底指多少度的水?

2024年12月26日 9:59 簡體 正體   評論»

在中式語境里,「多喝熱水」不僅是一句關心,還是代代相傳的生活方式。

近日,「中國人愛喝熱水都傳到國外去了」的話題在社交平台引髮網友討論:為什麼大多習慣喝熱水,而很少見喝呢?

為什麼很少看到外國人喝熱水?

感冒、痛經、嗓子不舒服……面對這些癥狀,最簡便易行的治癒方法可能就是「多喝熱水」了。國人喝熱水的發展史,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遠古時代:萬年前,陶器底部有煙熏火燎的痕迹,陶器內部可以看到殘留的水垢,表明該時期的陶器已用於燒水,以及人們已經喝上熱水的事實。

•公元前5世紀:《黃帝內經》中有了關於「病至而治之湯液」的記載,此時人們對熱水的認知,已從日常飲用過渡到醫療保健。

•宋元時期:社會上出現了茶坊、茶館等服務機構,甚至還出現了用於保存熱水的暖水壺,也稱「暖水釜」,用於小販走街串巷賣茶。在北方的一些地區,還有將白開水稱作「茶」的說法。

:西方的細菌學說傳入國內,相較於直接喝生水,當時的政府倡導民眾喝熱水,以減少腸胃疾病發生。

•20世紀30年代:1932年,全國大範圍暴發霍亂疫情,飲用水是傳播的主要途徑。當時中國的經濟能力無法建造西方的直飲水系統,因此政府號召民眾將水燒開後飲用,是一種經濟且易於操作的防疫措施。

•20世紀50年代:喝熱水的倡議甚至深入到幼兒園,老師們要保證每天喂孩子3次熱水,以幫助孩子們從小養成喝熱水的習慣。

外國人之所以很少喝熱水,主要與以下因素有關::在西方文化中,對冷飲接受度更高,並且以咖啡、為代表的傳統飲品一般不需要加熱,咖啡多以冷萃後稍涼飲用為主;葡萄酒則適宜低溫下飲用。

醫學觀念:在飲水方面沒有特彆強調熱水,而中國由於受到中醫理念的影響,更重視喝熱水。

喝熱水比喝冷水更養生

《孟子》中曾記載「冬日則飲湯」,這裡的「湯」指的就是熱水。中國傳統醫學提倡多喝熱水,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季。

這裡的「熱水」並非指燒沸的開水,而是沸水放置一段時間後形成的溫水。經常喝,主要有以下好處:1幫助消化

經常飲用涼水或冷飲,容易導致脾胃虛寒、濕氣過重,出現怕冷、手足不溫、脘腹冰涼等癥狀,嚴重時甚至形成虛寒體質。

飲用熱水可以平衡水的寒涼之性,還能促進人體的消化吸收、新陳代謝等。

2驅散寒氣

體質虛寒、脾胃虛寒、腎虛和生理功能不健全的人群,如兒童、老人等,都適合常飲熱水。

比如,風寒感冒的患者可以通過多喝熱水或熱薑湯,來加速血液循環、抗擊病毒,還能補充水分,幫助退熱、驅散風寒。

3促進血液循環

痛經的女性在經期多喝熱水、熱湯等,可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

此外,根據多項研究,經常喝熱水還有助調節中樞功能,促進睡眠,減少負面情緒。

不同場景下,水溫要求有差別

提倡多喝熱水並不代表水越熱越好,過熱的飲食或水會反覆刺激食管黏膜,引發慢性損傷和炎症。

普通健康體質:推薦飲用35~45°C的水,與人體內環境溫度相接近的水,會讓胃腸道更舒適。

怕冷人群:可以選擇飲用溫度稍高的水,但最好不高於50°C。

熱性體質:經常口乾咽燥、眼睛干紅、小便發熱、小便黃、大便乾結等癥狀的熱性體質人群,或患有熱性疾病,如中暑、腸熱便秘等的人群,適合飲用25°C左右的常溫水,以免加重癥狀。

此外,吃藥、喝茶等需要飲水的場景,對水溫有具體要求:服藥

水溫不超過40℃

部分藥品遇熱後會發生物理或化學反應,影響藥效。服藥時,應以溫開水(口感稍暖)或涼開水(25℃左右)為宜,盡量避免喝溫度過高的水。

服用胃蛋白酶合劑、胰蛋白酶、多酶片、酵母片等酶製劑、類和止咳糖漿類藥物時,更不宜配合溫度過高的水。

煎藥

分兩次,首次不超過60℃

首次煎時,將配伍好的中藥放進砂鍋內,加水(不同藥物對水溫要求有區別,一般不超過50~60℃)先浸泡20~30分鐘,再添水加熱至煮沸。

藥材煮開前,用強火;煮開後用弱火,以微火維持20~60分鐘,濾出藥液。然後進行二次煎煮,加水於鍋中煎煮20~40分鐘,濾取藥液。

泡茶

嫩茶80℃左右

綠茶、黃茶等較為鮮嫩的茶,建議用80℃左右的水,不能用100℃的沸水沖泡,否則茶芽會被悶熟,泡出的茶湯黃濁,滋味較苦,維生素也被大量破壞,即「熟湯失味」。

泡飲各種花茶、紅茶、烏龍茶和黑茶時,要用100℃沸水沖泡。如果水溫太低,滲透性不夠,茶中有效成分浸出較少,茶味難以揮發,顯得淡薄。

來源:生命時報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