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強「傷肝水」,不是酒而是它

2025年04月14日 20:15 簡體 正體   評論»

是不少人的心頭好。

而好喝的飲料大都有一個特點——有那麼「億」點點甜。

果汁、碳酸飲料、奶茶、檸檬茶……

甜蜜蜜的飲料一口下去,根本停不下來!大人小孩都把它們當成「快樂水」。

都說喝酒,可是你知道嗎?

你喝的每一口甜飲料,也在損害著你的肝!

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外表甜蜜的「快樂水」,竟也是「傷肝水」……

,簡稱,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脂肪肝的特徵是肝細胞脂肪過度貯積和脂肪變性,也就是說,太胖了。

這些年,中國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發病率越來越高,已經超過了病毒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病,成為最常見的慢性肝病。

脂肪肝不痛不癢,很多人不當回事。

但其實,脂肪肝與肝硬化、肝癌密切相關!過往研究顯示,16%的肝癌由單純性非酒精性脂肪肝轉變而來。

因此,預防脂肪肝十分關鍵。

最近,一項發表在《營養素》(Nutrients)醫學期刊上的研究,探究了不同(包括代糖飲料)與非酒精性脂肪肝病風險的關係。

研究在排除了一系列與脂肪肝相關的因素(如肥胖、年齡、性別、其他生活習慣等)後發現:與不喝含糖飲料的人相比,每天從含糖飲料中攝入糖≥72克(男性)和≥50克(女性)的人,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風險增加60%。

而對不同類型的含糖飲料進行分析後發現,代糖飲料(人工甜味劑)也未能倖免。

每天大量攝入代糖飲料的人,脂肪肝病風險增加約78%!

甜飲料中往往含有較多果糖,而果糖主要在肝臟中代謝,如果大量攝入,就會促使肝臟中脂肪的生成。

脂肪大量生成,來不及運輸到肝臟外,就容易堆積在肝細胞中。長此以往,就形成了脂肪肝!不過,對於代糖飲料可能增加脂肪肝病風險的原因,目前還無定論。

有的研究認為,長期喝代糖飲料可能會破壞腸道菌群平衡,從而導致體內炎症水平上升以及肝臟中脂質堆積。

不僅是脂肪肝,過往的研究還發現,含糖飲料會進一步增加肝癌的風險!

一項哈佛大學的研究發現,與不喝或者很少喝含糖飲料的人相比(每月喝含糖飲料次數≤3杯,每杯約355毫升),每天喝1杯或更多含糖飲料的人,患肝癌的風險增加85%,其他慢性肝病的死亡風險高68%!

這項研究中並沒有發現代糖飲料會增加肝癌的風險。但是,代糖飲料的潛在風險也值得我們的關注。

不久前,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將阿斯巴甜列為2B類[6],2B類致癌物指的是對人體致癌可能性較低的物質。

阿斯巴甜,也就是代糖飲料中常使用的非營養性甜味劑,也被廣泛應用於零食之中,比如口香糖、糖果、果凍等等。

儘管代糖致癌的可能性較低,但這提醒著我們,代糖也並不是完全無害,使用的時候要注意「量」。

知道了甜飲料不僅傷肝,還會致癌,很多人就想著把甜飲料「戒了」。

但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

真的很難!

畢竟,現在路邊層出不窮的奶茶店、茶飲店,五花八門的新品甜飲料都在誘惑著你。

最重要的是,甜飲料真的會讓人上癮!

甜飲料下肚,甜味信號會激活大腦里的「伏隔核」,釋放出讓人感覺快樂的多巴胺,然後進一步激活大腦的獎賞系統,從而釋放出更多的多巴胺。

不知不覺,我們的大腦就依賴上了這些「快樂水」。

因此,戒掉甜飲料不是件容易事,但也不能因此放棄,我們可以試試以下這些方法。

1.循序漸進地減少喝甜飲料

我們可以給自己設階段性目標。比如之前每天都要喝杯甜飲料,第一周先限制自己每周喝5杯,然後下一周限制自己喝3杯,逐漸減少喝飲料的頻率以及每次喝的量。

2.保證每日飲水量

每天保證自己喝足量的水,也可以幫助減少對飲料的需求。

成人每天喝1500~1700毫升水,如果是一次性紙杯大小,大概7~8杯。

3.選擇相對健康的飲料來替代含糖飲料

有些人覺得一天光喝白開水,太單調,想喝點飲料換換口味。

這時候,也可以選擇相對健康的飲料來替代甜飲料。

可以喝無糖的蘇打水、氣泡水,這些飲料也能給人起泡的爽感,過渡到牛奶、茶水、檸檬水(不添加糖)等。

當然,任何飲料都無法替代「平平無奇」的水,一天當中,我們補水還是要以飲用水為主。

除了少喝甜飲料,護肝還要注意這3點:1.控制體重和腰圍

對於超重和肥胖患者,最初6個月以內,減輕目前體重的5%~10%,每周下降0.5~1.0千克為宜,減重速度不宜過快,如體重下降過快,反而加重脂肪肝。

2.改變不良生活方式

飲食上,要注意低糖(少吃精米面,吃全穀類、粗雜糧、雜豆、薯類),低脂(油炸食品不吃了,色拉油少用,可以用橄欖油、山茶油、亞麻籽油代替,用水煮、涼拌、清蒸的方式替代現在炒菜方式),平衡膳食,增加膳食纖維(蔬菜、水果、粗糧、豆類)。

還要多做運動,每周最少進行5天中等強度的活動,累計150分鐘以上。推薦一些有氧運動,如騎自行車、游泳、跳舞、打球、慢跑、快走等。

保持情緒樂觀,不暴怒,少氣惱;注意生活規律、勞逸結合、避免熬夜等也相當重要。

3.定期體檢

平時經常測量體重、腰圍、血壓,每隔3~6個月檢查血糖、血脂、尿酸和肝功能等生化指標;每隔半年到一年通過腹部B超檢查肝臟、膽囊等,發現問題及時對症處理。

看到這兒,趕緊轉發給你關心的人,提醒他們放下「快樂水」,起身喝杯白開水,運動下吧!

來源:騰訊醫典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