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細胞喜歡的十種食物 有人一天吃七八種
早餐吃點鹹菜+燙粥,午飯吃鍋包肉、糖醋裡脊、干煸豆角,下午茶再來一杯奶茶,晚上整點燒烤+啤酒……
看看自己一天的飲食清單,或許很多都是癌細胞「喜歡」的食物!
「一種水果」 腐壞發霉的水果
專家指出,腐壞發霉的水果有這兩種最常見的黴菌毒素:展青黴產生的展青黴素和赭麴黴毒素A。這兩種毒素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列為致癌物,雖然致癌能力不算很強,但也是明確有害健康的——展青黴素會破壞腸道、損傷腎功能,赭麴黴毒素A則有肝腎毒性。
除了這兩種,還有一些更厲害的「狠角色」。比如腐壞甘蔗中的節菱孢黴菌毒素,還有葡萄乾、無花果乾中的黃曲霉毒素,都屬於強致癌物,還可能引發急性中毒。
而且由於水果大多含水量豐富,黴菌可能隨著汁液在內部蔓延。所以,肉眼看不見發霉的部分,可能早已被黴菌佔領了。
因此,即使腐爛一點的水果也不能吃,別為了省點錢賭上生病致癌的風險,不值得。
「兩種蔬菜」 腌制菜、油膩菜
1. 腌制的菜
2023年發表在《英國醫學委員會內科學》上一項涉及44萬人的研究發現:常吃腌菜可能增加食管癌的患病風險。數據顯示:與不吃腌制蔬菜的人相比,常吃腌菜的人,食管癌死亡率增加45%。
2. 油膩的菜
炸茄盒、燒茄子、干鍋菜花、拔絲紅薯……這些菜都有個統一的特點——「油大」!油膩的菜,脂肪含量肯定高,而高脂肪飲食恰恰是導致大腸癌的高危因素。
專家解釋,這是因為很多致癌物質是脂溶性的,因此,從飲食中攝入的脂肪越多,溶解和吸收致癌物質的危險性就越大。
此外,高脂肪飲食可增加腸道內膽汁酸的分泌,後者對腸道黏膜有潛在的刺激和損害。如果長期處在這種刺激和損害中,可能誘發腫瘤細胞的產生,導致大腸癌。
「三種飲品」 燙嘴飲品、含糖飲品、酒精飲品
1. 燙嘴飲品
65℃以上的熱飲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列為2A類致癌物,已有動物實驗也證實,65℃~70℃的熱飲足以燙傷喉嚨,可能導致食管癌。
我們的口腔和食管表面的黏膜對溫度很敏感:一般來說,適宜的進食溫度是10℃~40℃,能耐受的高溫也只在50℃~60℃,超過65℃便能燙傷黏膜。
習慣熱食的人,黏膜由於反覆刺激而增生變厚,對溫度不敏感,這樣的人更應注意,一定要改掉吃燙食的習慣,否則長此以往,容易增加食管癌的患病風險。
2. 含糖飲品
含糖飲料喝越多,患癌風險越大。2019年刊登在《英國醫學雜誌》上一項涉及10萬多人的研究發現,每天飲用含糖飲料100毫升,總體患癌風險會增加18%,患乳腺癌的風險升高22%。
專家指出,每天喝一聽含糖碳酸飲料,連續喝一年,可凈增體重約18斤左右,肥胖本身就是致癌的基礎。
除了含糖碳酸飲料外,含代糖飲料也不建議常飲用。用水果做的鮮榨果汁也不建議常喝,果汁也濃縮了水果里的糖分。其實喝白開水就很好,省錢又健康。
3. 酒精飲品
酒可以直接損傷肝細胞,造成轉氨酶升高。有充分的證據表明,飲酒會增加肝癌的患癌風險,且致癌概率取決於飲酒的量和頻率。
不論是啤酒,葡萄酒還是白酒,都會增加癌症的風險。
總之,飲酒量無論多少,都會危害健康。所謂的「適量飲酒」只是對於過度飲酒行為的勸誡,而最好的行為就是「零飲酒」。
「4種肉類」 加工肉、烤肉、過量紅肉和鹹魚
1. 加工肉類
加工肉是個大家族,常見的有火腿、培根、熏肉、肉罐頭等。由於味道不錯、吃起來方便,比較受年輕人喜歡。但是,這種看似美味的肉可能增加患癌風險。
專家指出,相較於新鮮肉類,加工肉為了延長其保質期,一般會在製作時添加亞硝酸鹽。亞硝酸鹽進入胃裡後,會與胃中蛋白質發生反應,產生致癌物亞硝胺,增加患胃癌、結直腸癌等多種癌症的風險。而且,加工肉製品中鈉的含量都會比較高,而高鹽飲食對胃黏膜有一定傷害,增加患胃癌的風險。
2. 過量紅肉
紅肉指的是在烹飪前呈現出紅色的肉,例如豬肉、牛肉、羊肉等,含很高的飽和脂肪。相對應的是白肉,脂肪含量較低,比如雞鴨鵝肉,魚蝦貝蟹等。
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癌症研究機構將紅肉歸在2A類致癌物清單中,嗜食紅肉增加大腸癌等的風險。但這並不是說不要吃紅肉,紅肉富含礦物質尤其是鐵元素。紅肉可以吃,但要適當控制量,不要過量吃。
3. 燒烤肉類
燒烤屬於高溫烹調,溫度最高可達370℃,在這樣的高溫下肉類會產生雜環胺和多環芳烴,二者都屬於致癌物,致癌物含量會隨著溫度的升高和時間的延長逐漸增加。通過飲食攝入多環芳烴的途徑中,煎炸和燒烤食物就佔到了絕大多數。
4. 中式鹹魚
中式鹹魚可是被世界衛生組織明確且單獨列出來的一類致癌物,也就是說致癌的研究證據充分明確。鹹魚在腌制過程中,亞硝酸鹽能與腌製品中蛋白質分解產物胺類反應形成強致癌物亞硝胺。
來源:健康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