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內有疾,喝水便知?
水是維持生命的重要物質,每天適量飲水不僅能維持身體代謝平衡,還能幫助排出毒素、調節體溫。然而,喝水後身體的一些「反常」表現,可能預示著潛在疾病,需及時關注並就醫排查。
喝水後出現這四個異常,需儘早就醫!
異常一:口乾舌燥,越喝越渴
喝完一大杯水後,喉嚨依然像沙漠般乾燥?這種「不解渴」的現象,可能是身體出現了以下問題:1.糖尿病:高血糖會導致滲透性利尿,大量水分隨尿液排出,即使大量飲水也難以緩解口渴。患者常伴有多尿、體重下降、疲勞等癥狀。建議高危人群定期監測血糖,控制飲食中糖分攝入,必要時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降糖藥物。
2.尿崩症:抗利尿激素分泌異常,腎小管重吸收水分功能障礙,導致多尿、極度口渴。患者需遵醫囑使用抗利尿激素替代治療。
3.脫水或電解質紊亂:劇烈運動或高溫環境下,僅補充水分未補充電解質,細胞仍無法有效鎖水。因此,運動後及時補充含電解質的飲品,避免單純大量飲水。
4.飲食不當:高鹽飲食導致體內缺水。建議清淡飲食,減少鹽分攝入。
異常二:尿量驟變,少尿或無尿
正常情況下,喝水後30-45分鐘會產生尿意。若大量飲水後尿量極少,甚至無尿,可能是腎臟功能等原因:1.急性腎衰竭:腎臟濾過功能急劇下降,導致水分和代謝廢物在體內蓄積,引發少尿或無尿。當觀察出現少尿(24小時尿量<400ml)或無尿時,立即就醫排查腎功能。
2.尿路梗阻:如腎結石、前列腺肥大等,尿液排出受阻,膀胱充盈卻難以排空。患者需通過超聲或CT明確梗阻位置,必要時手術干預。
3.心力衰竭:心臟泵血能力減弱,腎臟血流減少,影響尿液生成。心衰患者需嚴格控鹽控水,遵醫囑調整利尿劑用量。
異常三:身體浮腫,按壓留痕
喝水後眼瞼、面部或下肢出現水腫,且按壓後皮膚回彈緩慢,可能是代謝失衡的徵兆:1.腎病綜合征:大量蛋白尿導致血漿白蛋白降低,血管內水分滲入組織間隙。需每日晨起觀察眼瞼是否水腫,持續3天以上需檢查尿常規和腎功能。
2.慢性心衰:心臟泵血效率下降,靜脈迴流受阻,液體滯留在外周組織。建議心衰患者可採用”少量多次”飲水法,避免短時間內大量飲水。
3.肝硬化:肝臟合成白蛋白減少,膠體滲透壓下降,引發腹水及下肢水腫。對此,肝硬化患者需限制鈉鹽攝入,遵醫囑補充白蛋白。
異常四:排尿異常,尿頻尿痛
喝水後頻繁跑廁所,且伴隨尿急、尿痛,甚至尿液渾濁帶血,可能是泌尿系統發出的求救信號:1.膀胱過度活動症:膀胱逼尿肌異常收縮,導致尿頻、夜尿增多。平時記錄下排尿次數,若白天排尿>8次或夜尿>2次,要排查下膀胱功能。
2.尿路感染:細菌上行感染引發膀胱炎,出現尿痛、尿液渾濁。女性注意性生活後排尿,預防尿路感染;男性警惕前列腺肥大。
3.泌尿系統結石:結石刺激輸尿管或膀胱,導致劇烈腰痛、血尿,應立即進行泌尿系統B超或CT檢查。
健康飲水,預防勝於治療
1.科學補水:每日飲水量約1500-1700ml,小口多次飲用,避免豪飲。
2.觀察尿液:正常尿液呈淡黃色,清澈無異味。若出現泡沫尿、醬油色尿等,趕緊去醫院檢查。
3.定期體檢:高血壓、糖尿病患者建議每年檢查血糖、腎功能和尿常規。
4.注意飲食:減少高鹽、高糖、高脂肪食物攝入,多吃新鮮蔬果和優質蛋白。
喝水後若總感覺口乾、浮腫或尿量不對勁,別當「上火」或「亞健康」應付,儘早檢查,別耽誤。平時喝水按身體需求來,別猛灌也別硬扛,多留意尿液的顏色和身體變化,該查就查。
來源: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