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藥想睡就睡!9個小技巧提升睡眠品質,這招喝水不怕夜尿擾清夢
作者: 黃康銘醫師
許多人因為睡眠困擾而求助安眠藥,但其實我們可以藉由改變日常習慣,自然地提升睡眠品質,讓身體與大腦在夜間獲得充分修復。以下介紹幾個簡單的生活調整,幫助您在不依賴藥物的情況下,自然改善睡眠。
1.白天接受陽光照射
白天多接觸陽光能提升夜間對藍光的耐受性。研究顯示,陽光中的藍光成分能調節體內生理時鐘,促進白天的清醒感。早上或午間多曬太陽,幫助您的身體準備迎接夜晚的睡眠,這樣在晚間接觸到屏幕藍光時,也不至於完全破壞生理時鐘。
2.運動與睡眠之間的黃金時間
適量的運動可以改善睡眠品質,但需要在就寢時間前至少1小時進行。當然,早晨或下午的運動效果最佳,避免運動過晚而造成神經興奮影響入眠。一位上班族李小姐分享:「我每天早上都在公園快走30分鐘,晚上9點左右就能感到疲憊,睡得更好。」
3.避免午後小睡與咖啡因
下午2點後盡量避免咖啡、濃茶等興奮性飲料,這些會影響夜晚的睡意。此外,午睡時間若超過20分鐘,反而會降低晚間睡眠的需求,導致夜晚難以入睡。適量的小憩有助於提升下午的精神,但長時間小睡可能打亂夜間的自然睡眠。
4.壓力空窗期與藍光限制
傍晚6點後,盡量放鬆心情,不去處理壓力大的事務,讓身體逐漸進入「壓力空窗期」,避免壓力荷爾蒙(如皮質醇)的升高。同時,睡前一小時避免看手機或電視,讓體內的褪黑激素分泌充足,自然誘發睡意。
5.睡前日常,讓自己進入放鬆狀態
睡前的放鬆儀式能幫助我們放下外在的需求,慢慢進入睡眠狀態。例如在床上讀幾頁書、冥想或深呼吸,將壓力拋諸腦後,讓自己更安靜地迎接夜晚,這樣有助於進入深層睡眠。
6.睡前少量啜飲,減少夜間尿急
許多人在睡前會習慣性地大口喝水,容易導致夜間頻繁上廁所。建議睡前喝水時小口啜飲,研究顯示光是改變喝水的方式,就可以減少夜間尿急的次數。
7.穩定上床時間,珍惜初期睡眠周期
規律的睡眠時間有助於身體生理時鐘的運行,尤其是第一與第二個睡眠周期,對大腦與身體的修復至關重要。一旦錯過這些深層睡眠的關鍵時段,可能無法補回。固定的睡覺時間能讓您更容易入睡,並保有高品質的睡眠。
8.營造舒適的睡眠環境
適當的睡眠環境同樣影響睡眠品質。保持房間黑暗、涼爽、安靜,並選擇適合的床墊和枕頭,有助於減少夜間干擾。假如家中無法完全暗黑,考慮使用眼罩或遮光窗帘。
9.半夜醒來時不看時間
夜間偶爾醒來是正常的現象,但若起身查看時間,可能會增加焦慮,甚至破壞剩餘的睡眠。手機藍光也會干擾褪黑激素的分泌,讓大腦誤以為已經天亮。建議避免在夜間醒來時查看時間,放鬆心情繼續睡。
結語
良好的睡眠品質不僅影響生活,也與身體老化速度和各種疾病的風險高度相關。在依賴安眠藥之前,不妨先嘗試調整生活習慣,找回天然的睡眠節奏。
本文獲得黃康銘醫師授權刊載黃康銘醫師粉絲專頁
原文引自:不吃藥想睡就睡!9個小技巧提升睡眠品質,這招喝水不怕夜尿擾清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