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後,若身體出現這5個現象,說明你已不適合喝酒,建議早戒酒
在中國,飲酒文化源遠流長,自古以來就有「杯酒是兵權」和「把酒相言歡」的說法,這種文化不僅在皇室貴族中流傳,也在普通百姓中盛行。
古時候的詩人李白就是一個典型的「酒仙」,他的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都是在醉酒之後一揮而就的,由此可見,酒在中國的文化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無論是古代的詩人借酒抒發情感,還是現代的人們在宴會上把酒言歡,酒都是一種傳遞情感、增進友誼的媒介。
在親朋好友聚會時,酒是表達感情的橋樑;在商務宴請中,酒是促進合作的潤滑劑。然而,過量飲酒卻會給身體帶來危害。
乙醇在體內的代謝過程中,會迅速被乙醇脫氫酶轉化為乙醛,而乙醛是一種具有毒性的物質,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不容忽視。
長期飲酒會導致身體多個組織器官受到損傷,此外,長期飲酒還可能引發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等疾病,嚴重時甚至可能導致肝癌。
因此,對於長期飲酒的人來說,如果在飲酒過程中出現以下幾種異常問題,就應該提高警惕,這可能是身體向你發出的信號。
01
白酒真的能抗癌嗎?想太多了
關於酒精對人體的功效,一直以來都備受關注,無論是白酒、紅酒還是啤酒,都有一些所謂的「功效」被人們所津津樂道,然而,這些坊間說法真的可信嗎?
有一種觀點認為,白酒具有抗癌功效,因為它含有非揮發性脂肽化合物,這種物質被認為具有生物活性功能和效果,能夠抗癌、抗菌、抗病毒、抗凝血、降膽固醇等。
聽起來似乎非常神奇,彷彿白酒真的能夠包治百病,但事實上,這種物質在白酒中的含量非常少,需要用到恆量檢測技術才能檢測到。
這意味著,如果要通過喝白酒來攝入這些聲稱有功效的物質,需要喝海量的白酒,這顯然是不現實的。
更何況,這種物質的功效是否真實,仍然是有待檢驗的,如果有一天,它的功效被證實了,那麼直接食用該提取物可能會更加有效。畢竟,百萬分之一以下的含量,即使是喝到胃穿孔,也未必夠用。
綜上所述,我們應該保持理性,不要盲目相信所謂的「酒療」,喝酒應該是一種享受,而不是一種治療方式。如果真的關心自己的健康,還是應該採取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適度的運動和良好的飲食習慣。
02
每一滴酒,都會對身體帶來危害!
北京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國際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上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該研究深入探討了適量喝酒的危害性。
這項研究是基於2004-2008年間在中國十個不同城鄉地區收集的約51萬人的數據,這些人的年齡分布在30-79歲之間,其中男性約21萬人,女性約30萬人。
研究人員對這些人群進行了長期跟蹤研究,並特別關注了他們的酒精攝入量與死亡和相關疾病風險之間的關係。
令人震驚的是,研究結果顯示酒精攝入量和這些負面結果之間存在明顯的正相關關係,即使是所謂的適量飲酒也不例外。
事實上,這項研究的發現與《柳葉刀》在2018年發表的另一項研究結果不謀而合。那項研究明確指出,最安全的飲酒量應該是0,也就是說,不喝酒才是最安全的。
這一觀點與目前的研究結果相互印證,進一步強調了酒精對健康的潛在危害,尤其是在中國這樣的飲酒大國,這一發現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03
中國男性喝酒增加,更易患上61種病
在我們生活的各種場合中,無論是親友聚會,家有喜事、還是社交應酬,酒水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對於中國的成年人來說,飲酒卻與多種疾病風險緊密相連。
發表在國際頂尖醫學期刊《自然-醫學》上的一篇研究報告引起了廣泛關注,這項由北京大學和英國牛津大學的科研人員共同完成的大規模綜合分析,涉及了51.2萬成年人,對他們進行了長達12年的隨訪。
在這其中,41%為男性,研究結果顯示,中國男性的酒精攝入量與61種疾病的發病風險呈現正相關關係,包括癌症以及胃潰瘍、痛風、白內障、糖尿病等疾病。
事實上,根據臨床數據統計,酒精對人體的危害遠不止於此。例如,酒精可以導致心肌病、大腦萎縮等多種嚴重疾病。
此外,酒精還會刺激胃粘膜、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以及引發食管炎和胰腺炎等多種疾病。
更為嚴重的是,中國男性似乎更容易受到酒精的傷害,據全球數據統計,5.5%的癌症發生和5.8%的癌症死亡是由酒精引起的。
這主要是因為中國男性中攜帶乙醛脫氫酶基因突變的人較多,這種基因突變會導致人體分解酒精的能力下降,從而增加了患癌的風險。
04
喝酒後,若身體出現這5個現象,說明你已不適合喝酒,建議早戒酒
肝區疼痛
喝酒後,若身體出現肝區疼痛的現象,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肝臟是我們身體中非常重要的排毒器官,而長期大量飲酒會對肝臟造成極大的負擔和損傷,當肝臟受損到一定程度時,就可能會出現肝區疼痛的現象。
除了肝區疼痛外,喝酒還可能引起其他嚴重的健康問題,如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等,這些疾病不僅會影響身體健康,還可能危及生命。
因此,對於那些經常飲酒的人來說,如果發現自己有肝區疼痛的現象,應該立刻停止飲酒,並及時就醫進行檢查和治療。
酒量降低
喝酒後,若身體出現酒量降低的現象,這可能意味著肝臟、大腦和其他身體器官對酒精的代謝和耐受能力已經受損,這通常是由於長期過度飲酒引起的,此時身體已經無法像以前那樣有效地處理酒精。
如果繼續喝酒,可能會導致更嚴重的健康問題,如肝臟疾病、心血管疾病、記憶力下降等。
因此,如果你發現自己酒量降低,建議儘早戒酒,戒酒可以幫助身體逐漸恢復對酒精的代謝和耐受能力,並減少患上與飲酒相關疾病的風險。
記憶力和注意力下降
喝酒後,若身體出現記憶力和注意力下降的現象,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
酒精對大腦的損害是漸進式的,長期大量飲酒會導致認知功能嚴重受損,甚至發展為酒精性痴呆。
如果你發現自己喝完酒後經常出現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那麼這很可能是酒精已經開始損害你的大腦的表現,為了保護大腦的健康,建議儘早戒酒。
臉色蒼白
在酒桌上,我們常常會發現一種有趣的現象:有些人喝完酒後,臉色紅潤有光,而另一些人則臉色蒼白,缺乏血色。然而,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其實都暗示著身體對酒精的不適。
但在這個過程中,如果肝臟的功能出現異常,無法正常代謝酒精,就會導致身體對酒精產生過敏反應,這種過敏反應會引發血壓下降,使得全身血液灌溉不足,面色自然就顯得蒼白。
更為糟糕的是,這種過敏反應如果嚴重到一定程度,會導致呼吸抑制、心跳抑制,甚至引發過敏性休克,危及生命,對於那些酒後臉色蒼白的人來說,應特別警惕自己的身體狀況,盡量避免飲酒。
頻繁腹瀉
頻繁的腹瀉可能是由於酒精對胃腸道的刺激所引起的,長期大量飲酒會使胃腸道受到損傷,導致消化功能下降,容易引發腹瀉等癥狀。此外,酒精還可能引起腸道菌群失調,進一步加重腹瀉的情況。
除此之外,飲酒過量還可能對肝臟等器官造成損害,長期飲酒會增加患酒精性肝病、肝硬化等疾病的風險,這些疾病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嚴重的影響。
因此,為了保護身體健康,應該儘早戒酒,如果你已經開始出現腹瀉等不適癥狀,建議你立即停止飲酒,並諮詢醫生的建議。
05
38°、43°和52°的白酒,哪個傷害更高?
在飲酒時,人們往往會選擇不同酒精度數的酒品,那麼,不同酒精度數究竟有何差異呢?首先,我們需要了解酒精度數的概念。
酒精度數指的是酒中純乙醇(酒精)所佔的容量百分比。例如,某酒100毫升中含有乙醇10毫克,則這種酒的酒精度數為10°。
現在市場上的白酒,其酒精度數一般為28°、35°、38°、39°、40°、43°、48°、50°、52°、53°、68°等。
而部分少數民族或農村自釀的白酒,其酒精度數甚至可以達到75°,酒精度數的高低實際上相當於它對人體的「傷害值」,高度酒意味著酒精含量較高,與低度酒相比,同樣飲酒量下,高度酒對人體的傷害更大。
在同等飲酒量下,酒精度數更高的酒品對消化系統器官的傷害也越大,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低度酒更受消費者的歡迎。
據中國就業協會秘書長宋書玉介紹,中國42°以下的低度白酒占白酒消費量的50%左右,不僅在國內如此,國際上流行的酒品大部分也是在43°以下。
值得注意的是,世界一些發達國家還會對進口酒的酒精度數作出規定。例如,日本要求進口酒的酒精度數為35°以下;而美國則要求進口酒的酒精度數不超過50°。
因此,在選擇酒品時,我們不僅要考慮自身的飲酒習慣和喜好,還需要關注所選酒品的酒精度數,以降低飲酒對身體的傷害。
06
最傷肝的2種酒,酒癮再大也別喝
混合酒
將不同類型的酒混合在一起飲用,或者在酒中加入碳酸飲料,可能會增加肝臟的負擔。
酒中加入碳酸飲料會導致血腦屏障,讓肝細胞負荷更大,而且在二氧化碳的作用下,酒精會更快地進入小腸,加速酒精的吸收,從而更容易醉酒。
藥酒
藥酒可能含有一些有毒物質,如蛇、蜈蚣、馬蜂等,這些物質可能對肝臟造成損害。此外,如果藥酒泡製不當,也可能會導致身體過敏或中毒。
07
酒該怎幺喝才相對健康?牢記3點
控制飲酒量
適量飲酒是關鍵。男性每天應不超過兩份酒精,女性則不應超過一份,一份酒精大致相當於355毫升啤酒、148毫升葡萄酒或44毫升40度白酒。
避免空腹飲酒
在飲酒前吃一些富含澱粉和高蛋白的食物,如肉類、豆類、雞蛋和牛奶等,可以減緩酒精的吸收速度,降低醉酒的可能性。
慢慢飲酒
不要一口氣喝很多酒,應該慢慢品嘗,讓身體有足夠的時間來代謝酒精。同時,避免與其他酒類混合飲用,因為不同種類的酒精在體內的代謝速度不同,混合飲用可能會加重身體負擔。
08
閱讀延伸:可以解酒的食物有哪些?
香蕉
香蕉中含有豐富的鉀元素,能夠幫助平衡體內的鈉含量,從而減輕酒精對身體的損害。
此外,香蕉中還含有一種能夠幫助分解酒精的酶,有助於緩解飲酒後的不適感。
蜂蜜
蜂蜜中含有一種特殊的果糖,能夠加速身體對酒精的代謝,從而減少酒精在體內的停留時間,減輕醉酒的程度。
同時,蜂蜜還具有潤腸通便的作用,可以幫助身體排出毒素,緩解酒後不適感。
檸檬
檸檬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和檸檬酸,能夠幫助加速身體對酒精的代謝,從而減輕酒精對身體的損害。
此外,檸檬還具有清熱解暑的作用,可以幫助身體降溫,緩解飲酒後的不適感。
來源: 大傑知識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