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與「粟」到底是什麼區別?還是中國最早的食用本草
現代人的主食主要是大米和小麥兩種,屬於細糧。黍與粟已經不在是主糧,而是用於提高健康品質的粗糧,所以對很多人來說已經比較陌生。
黍與粟在中國古代和原始社會時期卻是主糧,直接推動了中國的文明進程。那麼他們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黍,shǔ,又稱稷、糜子,在中國種植大約有一萬年左右的時間,古代社會以農業為國家基礎,所以社稷代指江山。
黍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實去殼後叫黃米,黃米形態與小米相似,比小米略大,顏色偏淡,這是容易混淆的主要原因。
黍(黃米)在中醫葯中屬於「本草•五穀」的範疇(「本草」一詞並不單指中藥,也包含五穀、蔬菜、水果這類食品)
黍,味甘,性溫,主治氣虛乏力、脾胃虛弱、補中益氣,從這一點來看,它的主要屬性是補益,其它藥理性較弱,因此屬於本草中食品的範疇。
再來看「粟」su,粟是北方種植的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實就叫「小米」。它的植物形態與狗尾草極為相似,果實形態與黃米相似,比黃米略小,顏色偏金黃。粟的種植約有7000-8000年,在黃河流域廣泛種植。
粟在中醫藥中同樣屬於「本草•五穀」的範疇,歷代本草醫書均有記載。《本草綱目》記載:「養腎氣,去脾胃中熱,益氣。」主要功效直接於脾、胃、腎的補益,因此也是食品範疇。
黍與粟在中國歷史上扮演重要角色,推動文明進程,雖然今天不在是主糧,但其健康價值很高,現代營養學也主張多食粗糧。
來源:趣味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