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豬肉燉排骨時,牢記「1放3不放」,肉香味又正,關鍵還沒腥味

2025年04月03日 14:27 簡體 正體   評論»

時,牢記「1放3不放」,肉香味又正,關鍵還沒腥味!

上周同事邀請我去他家吃飯時,我發現同事煮豬肉放了很多,可煮出來的豬肉,一點肉香味都沒有,而且肉非常柴,吃了1個多小時,把鍋里的配菜都吃完了,鍋里還剩一半豬肉呢!其實很多人煮豬肉或者燉排骨時,都覺得調料放的越多,菜肴的味道才會更豐富。其實這種想法是不對的,只要食材新鮮,根本不需要那麼多的調料,有的原汁原味就是最香的。

平時烹飪的時候,要想煮的豬肉和燉的排骨肉香味正,沒腥味,一定要牢記!這樣做出來的肉鮮香好吃不腥氣,肉質軟爛又入味。

下面就和我一起來了解一些「1放3不放」是什麼意思吧!

一放:放水裡泡

當我們準備製作肉排骨、豬蹄、肘子等時,首先要進行泡水處理。將這些食材放入清水中浸泡一段時間,一般建議浸泡30分鐘至1小時。這個步驟的作用不可小覷,它能夠有效地去除豬肉中的淤血和雜質。

豬肉在宰殺和儲存過程中,可能會殘留一些淤血,這些淤血是腥味的主要來源之一。通過浸泡,淤血會逐漸溶解在水中,從而減少血腥味。同時,浸泡還能去除豬肉表面的一些雜質,使食材更加乾淨衛生。

在浸泡過程中,可以適時更換幾次水,以確保淤血和雜質被充分去除。這樣處理後的豬肉,在後續的烹飪過程中會更加美味。

焯水是烹飪豬前的一個重要步驟。將肉放入冷水鍋中,這一點很關鍵,因為如果直接將肉放入熱水中,肉表面的會迅速凝固,導致內部的血沫和雜質無法充分排出。

加入一些薑片和,薑片具有去腥的作用,而料酒中的酒精能夠溶解腥味物質,在加熱過程中隨著蒸汽揮發出去,進一步減少腥味。

慢慢加熱至水沸騰,這個過程中,肉中的血沫和雜質會逐漸浮到水面上。血沫是豬肉中的血水和蛋白質在加熱過程中形成的,它不僅會影響口感,還會帶來腥味。及時撇去血沫,可以使豬肉更加乾淨。

焯水的時間不宜過長,一般當水沸騰後,再煮2~3分鐘即可。焯水後的豬肉要用清水沖洗乾淨,去除表面殘留的血沫和雜質。

在燉煮豬肉製品的過程中,可以適量加入一些去腥增香的調料,如薑片、蔥段、八角、桂皮等。這些調料能夠為豬肉增添豐富的味道,使其更加美味可口。

薑片和蔥段是常用的去腥調料,它們能夠中和豬肉的腥味,同時為菜肴增添一份清新的香氣。八角和桂皮則具有獨特的香味,能夠提升豬肉的風味。

然而,在燉煮過程中要避免使用花椒、山楂和料酒。下面我們來詳細了解一下為什麼這三種調料不宜在燉煮時使用。

三不放,不放的原因

1.花椒:雖然花椒具有去腥增香的作用,但在燉煮豬肉時,花椒的味道過於濃烈。它的強烈香氣容易掩蓋豬肉的原味,使豬肉失去原本的鮮美。

特別是在燉煮過程中,花椒的味道會逐漸滲透到豬肉中,過多的花椒會使肉的味道變得不自然,影響口感。因此,在燉煮豬肉製品時,最好不要使用花椒。

2.山楂:山楂確實具有軟化肉質的作用,這是因為山楂中含有一些有機酸,能夠與肉中的蛋白質發生反應,使肉質變得更加柔軟。

然而,加入山楂在燉煮過程中會使肉質變酸。這種酸味會影響豬肉的口感和風味,使菜肴失去原本的美味。因此,在燉煮豬肉時,不宜加入山楂。

3.料酒:在焯水時使用料酒可以有效地去腥,因為料酒中的酒精在加熱過程中能夠揮發,帶走豬肉中的腥味物質。但是,在燉煮過程中不宜再放料酒。

當蓋上鍋蓋燉煮時,料酒的酒精成分不能充分揮發,會留在肉里。這會使豬肉帶有一股酒精的味道,影響肉的風味。因此,在燉煮豬肉製品時,不要在燉煮過程中加入料酒。

其他燉煮技巧

1.火候控制:燉煮豬肉製品時,火候的控制非常重要。開始時要用大火燒開,這樣可以使水溫迅速升高,讓豬肉表面的蛋白質迅速凝固,鎖住內部的營養和味道。

然後轉小火慢燉,小火慢燉能夠使豬肉內部的溫度均勻升高,讓肉質更加酥爛入味。同時,小火慢燉還能避免豬肉煮得過老,保持肉質的鮮嫩。

在燉煮過程中,可以適時地翻動一下豬肉,確保各個部位都能均勻受熱。這樣燉煮出來的豬肉製品口感會更好。

2.水量和時間:燉煮時水量要一次加足,中途不宜加冷水。如果中途加入冷水,會使豬肉的溫度突然下降,導致肉質收縮,影響口感。

水量的多少要根據豬肉的種類和大小來調整。一般來說,水量要沒過豬肉,確保豬肉在燉煮過程中能夠充分吸收水分和調料的味道。

燉煮時間根據肉的種類和大小調整,一般需要1-3小時不等。肉排骨和豬蹄相對較容易煮熟,燉煮時間可以稍短一些;而肘子等較大的食材則需要較長的燉煮時間,以確保肉質酥爛。

在燉煮過程中,可以用筷子輕輕插入豬肉,如果能夠輕鬆插入,說明豬肉已經煮熟;如果感覺有一定的阻力,則需要繼續燉煮一段時間。

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一道我家經常烹飪的美味:山東把子肉。作為一道傳統魯菜,把子肉以其獨特的風味深受我們全家的喜愛。

1.準備肉塊:將1000克洗凈,這一步非常重要,因為五花肉表面可能會有一些雜質和血水,清洗乾淨能夠確保菜肴的衛生和口感。

切成約兩厘米厚、十厘米長的塊狀。這樣的大小既方便入味,又能在烹飪過程中保持形狀。切肉時要注意刀具的鋒利度,確保切口整齊,避免肉塊破碎。

2.焯水處理:將切好的肉塊放入冷水中,加入幾片姜和一些料酒。冷水下鍋能夠使肉塊中的血水和雜質慢慢滲出,從而達到去腥的效果。姜和料酒的加入能夠進一步增強去腥的作用。

大火燒開後撇去浮沫。浮沫是肉塊中的血水和雜質在加熱過程中形成的,及時撇去浮沫能夠確保菜肴的乾淨和口感。

焯水大約23分鐘,然後撈出肉塊,用清水沖洗乾淨。焯水的時間不宜過長,否則會使肉塊中的營養成分流失。用清水沖洗能夠去除肉塊表面殘留的浮沫和雜質。

3.炒糖色:鍋中放入少量油,加入。油的用量不宜過多,以免糖色炒糊。冰糖的用量可以根據個人口味進行調整,喜歡甜一點的可以多放一些。

小火慢慢加熱至冰糖融化並呈現紅棕色的糖色。這一步需要耐心和細心,火不能太大,否則冰糖容易燒焦。當冰糖完全融化並變成紅棕色時,糖色就炒好了。

4.炒肉塊:將焯水後的肉塊放入鍋中,快速翻炒使肉塊均勻裹上糖色。翻炒的速度要快,以免糖色不均勻。裹上糖色的肉塊不僅色澤紅亮,而且味道更加鮮美。

5.調味:加入黃豆醬、生抽、老抽(用於上色)、八角、桂皮、香葉、大料、蔥姜蒜和小茴香(如果使用)。這些調料的用量可以根據個人口味進行調整,喜歡濃郁味道的可以多放一些。

翻炒均勻,使調料充分混合,讓肉塊吸收調料的味道。翻炒的過程中要注意火候,避免調料燒焦。

6.燉煮:加入足夠的開水(水量要沒過肉塊)。開水能夠使肉塊更快地煮熟,同時也能使調料更好地滲透到肉塊中。水量要足夠,確保肉塊在燉煮過程中能夠充分吸收水分和調料的味道。

大火燒開後轉小火慢燉約1小時。燉煮的時間可以根據肉塊的大小和個人口味進行調整,喜歡軟爛口感的可以適當延長燉煮時間。

期間可根據口味調整鹽分。在燉煮過程中,可以適時地嘗一下湯汁的味道,根據個人口味加入適量的鹽進行調味。

7.收汁:待肉塊燉至軟爛,湯汁濃稠時,開大火收汁。大火收汁能夠使湯汁更加濃稠,包裹在肉塊上,使肉塊表面更加光亮。

讓肉塊表面更加光亮,湯汁粘稠即可。收汁的過程中要不斷翻動肉塊,以免糊底。當湯汁變得濃稠,能夠掛在肉塊上時,收汁就完成了。

三、注意事項

1.炒糖色時要小心,避免糖色炒糊,影響口感和顏色:炒糖色是製作把子肉的關鍵步驟之一,需要掌握好火候。火不能太大,否則冰糖容易燒焦,影響菜肴的口感和顏色。如果糖色炒糊了,可以重新開始炒糖色,或者加入一些開水稀釋糖色,然後再進行下一步操作。

2.燉煮過程中可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水量和時間,確保肉塊燉至軟爛入味:燉煮過程中,要注意觀察水量和時間。如果水量過少,可以適當加入一些開水,但要注意水溫不能太低,以免影響肉塊的口感。如果燉煮時間不夠,肉塊可能不夠軟爛入味,可以適當延長燉煮時間。

3.收汁時要不斷翻動,防止糊底:收汁時,由於湯汁變得濃稠,容易糊底。因此,要不斷翻動肉塊,確保湯汁均勻地包裹在肉塊上,同時也能避免糊底。如果發現湯汁已經變得非常濃稠,可以及時關火,以免燒焦。

這道把子肉的關鍵在於火候的掌握和調味料的搭配。做好後色澤紅亮,肉質酥爛,非常下飯。

來源:美食格物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