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只能吃1個蛋?空腹不能吃蛋?關於雞蛋的10個真相,一次告訴你
肉可以缺,蛋不能少。
然而,蛋紅是非多,關於雞蛋,總會有很多謎之傳說……
今天,我們就好好看一看,那些你信了多年的吃蛋傳說,到底是真是假。
(圖源:giphy)
我們從小到大都有被逼吃雞蛋的經歷,講真,每天一顆蛋,真的健康嗎?
2018年,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李立明教授團隊發表在《心臟》(Heart)期刊上的一項研究顯示:通過對近50萬人進行平均8.9年的隨訪,發現每天吃一顆雞蛋,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病和死亡的風險。
雞蛋可以說是營養界的扛把子,貧民窟少男少女的最佳補品。
小小的雞蛋,藏著大大的營養。
(圖源:giphy)
雞蛋富含優質蛋白,氨基酸構成更好,容易被人體吸收利用。全蛋的蛋白質吸收利用率甚至比牛奶、肉類更高。
雞蛋中的卵磷脂、卵黃素等,對神經系統和身體發育有很大作用。如果想促進大腦發育、提升記憶力,與其花錢買保健品,不如早餐一顆蛋。
(圖源:giphy)
很多人擔心雞蛋中膽固醇含量太高,每天嚴格控制攝入量,早上吃完水煮蛋,中午不敢點番茄炒蛋。
其實大可不必。
人體血中膽固醇80%~90%是人體自身肝臟合成的,只有10%~20%來自食物。
食物中的膽固醇與人體血膽固醇有關係,但是大部分關係是源於與膽固醇共存的飽和脂肪,而雞蛋恰好就是膽固醇高而飽和脂肪低的食物,所以雞蛋對血液的膽固醇升高几乎沒有不良影響。
身體健康的人一天可以吃1~2顆蛋,偶爾超標也沒關係。
當然也別吃太多,對母雞身體不好。畢竟,它來不及下。
(圖源:soogif)
只吃蛋白不吃蛋黃,跟喝酸奶只舔奶蓋,有什麼區別???
蛋白中只有蛋白質,只有全蛋的蛋白質利用率最高,蛋白本身的利用率低於牛奶和肉類。
但是!蛋黃中除了蛋白質,還有必需脂肪酸、卵磷脂、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B2、鈣、鋅以及膽鹼、甜菜鹼、葉黃素等等營養成分。
蛋黃才是雞蛋中的精華,而你卻巧妙地躲過了它。
(圖源:soogif)
有人認為,散養雞每天出門遛彎,生活逍遙,心情愉快,生下的都是好蛋;
籠養雞整天關在籠子里,除了進餐就是下蛋,生活單調、心情苦悶,生下的都是可憐蛋。
(圖源:soogif)
能這樣想的人,非常富有同理心,設身處地為雞著想。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有學者針對不同雞蛋做過研究,結果顯示,散養雞生的土雞蛋和籠養雞生的洋雞蛋,營養價值差不多。
籠養雞:儘管生活很苦,依然要好好下蛋
(圖源:soogif)
大概就是商家的一種營銷,誰傻誰中招。
蛋殼顏色主要是一種稱為原卟啉(又稱卵卟啉)的色素決定的,母雞合成原卟啉的能力,是存在個體差異的,但是顏色並不決定雞蛋營養高低。
不同顏色的蛋,營養相差也不大。
(來源:soogif)
大膽的猜測,這都是懶人的借口。
雞蛋煮全熟,要8分鐘,但是半熟,4分鐘就夠了,這年頭誰還不是時間管理大師呢。
(圖源: soogif)
半生不熟的雞蛋不僅營養不如全熟蛋,而且容易發生食物中毒。
首先,生雞蛋的蛋白質結構緻密,不容易被消化吸收,而煮熟了的雞蛋蛋白質的結構變得鬆軟,更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
更重要的是,食用生雞蛋容易發生食物中毒,比如著名的沙門氏桿菌就是生雞蛋最常見的致病菌污染物,大約有1%的雞蛋會帶有這種致病菌,它會造成嚴重的食物中毒反應。
經常吃不熟的蛋,可能讓你營養沒補到,身體先垮掉。
(圖源: soogif)
有人覺得,空腹吃蛋,雞蛋的蛋白質將被迫轉化為熱量消耗掉,起不到營養滋補的作用。有這種疑惑的,都是文化人。
其實,健康人空腹吃沒問題,也不會造成蛋白質浪費。
人體能量代謝是有優先次序的,與肝糖原、脂肪以及肌肉分解成的脂肪相比,食源性蛋白質不會優先被轉化成熱量。
(圖源:giphy)
煮雞蛋一般7~10分鐘就差不多了,煮的時間太久,確實可能導致其中的脂肪酸、膽固醇發生氧化。
但總體影響不大。
(圖源:soogif)
不至於,但變質蛋最好別吃。
變了質的雞蛋,容易滋生各種細菌,蛋白質會變質腐敗,還會產生吲哚、硫化氫等小分子毒物。
如果你把雞蛋打開後,發現蛋黃散了,蛋白、蛋黃混在了一起,或者有霉味、腐臭味,就不能再食用了,這是判斷雞蛋是否變質的最直接方法[7]。
(圖源:soogif)
可以吃。
雞蛋比麵包、饅頭等更扛餓。其中的蛋白質和脂肪能為你持續平穩提供能量,讓你肚子飽的時間更長。研究證明,早餐吃雞蛋的人,比吃餅的人更容易減輕體重[1]。
但也不能多吃。
美食千千萬,營養均衡比較重要,何必總盯著蛋,雞都緊張了。
(圖源:soogif)
說了這麼多,總結下來就3點:每天一顆蛋,健康又好看;
蛋黃營養高,千萬別扔掉;
顏色不重要,新鮮是關鍵。
希望大家開開心心吃蛋,健健康康生活~
(圖源:giphy)
來源:臨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