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歲開始全面進入衰老期 4個部位會悄悄老化
在古代人眼中,七十歲已是長壽的盡頭,因此他們感嘆「人生七十古來稀」。
然而,時至今日,情況已大不相同。隨著生活與醫療水平的顯著提升,人們的壽命也在不斷延長。目前,中國人的平均預期壽命已高達78歲,可見達到70歲並非難事。
同樣是70歲的老人,其狀態可能天差地別。有些人即便年屆七旬,依舊身體健壯,精神矍鑠,絲毫不顯老態;而有些人一到七十,便已是風燭殘年,彷彿生命之火隨時可能熄滅。
實際上,70歲被視為一個關鍵的壽命節點。這主要是因為,一旦邁入七十歲門檻,身體便全面進入衰老階段。在此期間,身體的各個部位都會或多或少地出現老化現象。因此,我們必須格外關注並妥善應對這一階段的健康挑戰。
01
七十歲後斷崖式衰老,
三種疾病最易帶走老人
劍橋大學的研究團隊在權威科學期刊《自然》上發表了一項新研究。他們深入分析了從新生兒到81歲老年人的骨髓血細胞,共涵蓋了十個年齡段的樣本,並對3579個血液幹細胞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研究結果顯示,人體在70歲以後,造血幹細胞的分化模式和群體構造會發生顯著變化。
具體來說,70歲以上的老年人,其血細胞來源急劇減少,主要僅由10-20個幹細胞分化而來。這些幹細胞隨著時間的推移積累了大量突變,可能導致老年人體內血細胞數量不可逆的下降,進而引發一系列與衰老相關的疾病。這一現象解釋了為何老年人在70歲之後會出現明顯的、快速的衰老跡象,即所謂的「斷崖式衰老」。
此外,根據《中華流行病學雜誌》上刊登的一項長期追蹤研究,該研究對中國10個地區的近10萬人進行了長達10年的隨訪。研究結果顯示,70歲以上的老年人更容易受到心血管疾病、癌症和呼吸系統疾病的侵襲,這些疾病成為導致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1.心血管疾病(49.7%)
如今,高血壓的患病人群日益增多,特別是許多老年人,由於血管功能逐漸衰退,血管持續硬化,他們更容易受到心血管疾病的侵襲。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必須培養起健康的生活習慣,對任何異常的身體癥狀保持警覺,一旦發現,應立即尋求醫療幫助並進行相關檢查。
2.癌症(19.5%)
鑒於眾多老年人身患慢性病,這可能導致癌症的早期癥狀被掩蓋,難以及時察覺。因此,對於老年人而言,定期進行防癌篩查顯得尤為重要。
3.呼吸系統疾病(13.7%)
在冬季,我們應當對呼吸系統疾病保持高度警覺,因為寒冷的天氣會降低支氣管的防禦能力,從而增加感染的風險。
02
開始衰老時,
這四大部位最先感知
1.腸道
腸道,這段從胃幽門延伸至肛門的消化管道,不僅是消化系統中最長的一部分,同時也承載著至關重要的功能。
當腸道開始衰老時,身體會表現出一系列明顯的特徵,包括口臭、體臭、腹部脹氣、食欲不振、精神狀態消沉,以及排便困難、排便帶有異味或顏色異常等問題。這些跡象都在提醒我們,是時候更加關注腸道健康了。
2.腿
進入中年後,人們常常會遭遇腰酸腿疼、腿腳不再像年輕時那樣靈活的問題。這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的骨鈣含量每年以1%~5%的速率遞減,大量的骨鈣流失直接導致了骨密度的降低。同時,肌肉量也以每年1%~2%的速度減少,進而影響到下肢肌肉的力量和關節的穩定性,使它們明顯下降。這些生理變化共同造成了腿腳動作的遲緩,以及容易感到疲勞的現象。
3.大腦
有研究顯示,人類的認知功能在35歲時會達到頂峰,之後便開始逐漸下滑;特別是過了45歲,這種衰退的速度會顯著加快。
4.肺部
在20歲之前,肺臟經歷生長期並逐漸走向成熟;而在20至25歲之間,肺臟功能會達到其巔峰狀態。然而,隨著年齡的逐步增長,肺功能會不可避免地逐漸衰退,直至演變為所謂的「老年肺」。
對於中老年人群而言,他們需要特別警惕,因為一旦步入40歲,肺部的衰老速度會顯著加快。
此外,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利因素,例如環境中的空氣污染、吸煙習慣、缺乏運動、不健康的飲食習慣以及肺部或呼吸道的感染等,都會進一步加速肺部的老化過程,從而導致肺部功能的下降。
03
做好3件事,
老得慢一點!
1.預防肺部衰老——及時戒煙
煙草被視為肺部疾病的罪魁禍首,它不僅對主動吸煙者構成威脅,而且長期暴露於「二手煙」和「三手煙」的被動吸煙者,其肺部疾病的發病率也顯著攀升。
2.預防肝臟衰老——保持體重
研究顯示,體質指數(BMI)每上升10個單位,肝臟的表觀遺傳年齡會相應增加3.3年。舉個例子,假設有兩位身高1.65米的女性,其中一位體重63.5公斤,BMI為23.3.而另一位體重90.7公斤,BMI達到33.3.那麼後者的肝臟老化程度會比前者多出三年以上。
科研人員指出,在特定人群中,肥胖導致的老化效應尤為顯著,有的甚至能加速老化達10年之久。
3.預防肌肉衰老——適量運動
肌肉的發展遵循「使用則進步,廢棄則退化」的規律。所以,長期缺乏運動、久坐或久卧的生活方式會導致肌肉質量減少、萎縮以及功能衰退,這也是許多年輕人肌肉量不足的重要因素。
為了維持肌肉量,首要的是進行適量的鍛煉,包括有氧運動和力量訓練,如使用啞鈴、拉力帶等器械進行抗阻訓練。但鍛煉時必須根據自己的能力進行,以防肌肉拉傷。同時,調整飲食結構也至關重要,要確保攝入足夠的優質蛋白質。
來源:家庭醫生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