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瑜伽?當心練出病

2025年04月03日 17:53 簡體 正體   評論»

近日,《中國家庭》專訪我院運動醫學科張正政副主任醫生,為大眾答疑解惑。今天,逸仙君帶大家一起走近——

在眾多運動里,瑜伽,深受女性歡迎,是女性運動的熱門之選。其運動量適中,練完不會「累趴下」,能減脂、塑形,讓身材變得凹凸有致,還能幫助提升個人氣質。

可這看似柔和的瑜伽,卻讓不少練習它的人,以「瑜伽病」收場。

有人把膝蓋練「廢」了,有人練出腰突出,有人甚至被教練壓出骨折……社交平台上,不少人分享了她們練瑜伽受傷的經歷。

對於瑜伽,逸仙運動醫學專家怎麼看?

脊柱和關節,最易被瑜伽所傷

我院運動醫學科專科副主任張正政醫生深耕運動醫學領域多年,接診過不少「瑜伽病」患者,他回憶:患者基本上都是女性,多為脊柱或關節不適。

而據他觀察,錯誤或過度練瑜伽,兩種損傷最常見。

一種是脊柱的慢性損傷。

張正政醫生指出,瑜伽體式中,有很多「後弓」動作,即向後彎曲脊柱,容易導致脊柱、腰肌、背肌的慢性勞損。

「早期可能只是,不加以重視,就可能會出現活動受限、骨質增生。」張正政醫生說,少部分人還可能會出現出,甚至脊柱骨折,以及脊髓損傷等重症。

一種是關節過度拉伸導致局部炎症。

瑜伽里有很多拉伸動作,但過度拉伸可能會導致關節和韌帶的穩定性下降,增加軟骨和半月板的磨損風險,從而引發滑膜炎、關節積液等問題。「打個不嚴謹的比方,就像掉了一個螺絲,它就會變得容易晃動和產生損傷。」

還有一些人做瑜伽時,追求倒立、劈叉等高難度動作,可能會導致韌帶撕裂和軟骨損傷。

正確加適度,可預防「瑜伽病」

雖然有不少人得「瑜伽病」,但張正政醫生也表示,如果能正確、適度地練瑜伽,可以幫助緩解久坐等帶來的腰酸背痛,還有助於修身養性。

他提醒,可以通過注意以下三點,去預防「瑜伽病」——

一是選擇難度適合的課程。

練瑜伽前,要對自己的身體有個大概的了解,看看自己的柔韌度、平衡力強弱,再據此選擇不同難度的課程。

二是量力而行,不要勉強。

練瑜伽時,動作只能做到60分,就做到60分的程度即可,不必強求100分;大部分人都是業餘「選手」,動作很難做得跟運動博主、瑜伽老師一樣標準。

「一些先天結構或某些病症,會導致人無法做某些動作,強行做可能損傷身體。」張正政醫生就遇到過,一個人沒辦法盤腿,起初覺得是自己不夠努力,後來發現自己其實患有臀肌攣縮。

三是不要急於求成,而是循序漸進。

每個動作都要練紮實了,一步一步慢慢加強難度,能夠減少損傷的發生,切不可盲目跟風倒立,追求「一字馬」等高難度動作。

選瑜伽館,這麼看

對於瑜伽館的挑選,張正政醫生也給出了兩個建議——

一是看理念,最好選那些以修身養性、增強體質為主,而不是追求高難度的「炫技型」。

二是看瑜伽老師,選擇那些專業且認真的,比如在做下腰等體式時,老師應該在身旁輔助,而不是完全讓學員自己來。

三種人慎練,不如去散步、游泳。

在張正政醫生看來,瑜伽沒有很多人想得那麼普適,三種人群就不是很適合練瑜伽。

一是韌帶鬆弛的人群。

他們身體天生比較「軟」,手指可以完全掰倒,手臂完全伸直時關節會凸出來;練瑜伽若把握不好度,會把關節越拉越松,進而引起關節炎症、關節脫位等損傷。

更推薦快走、散步、游泳、肌肉力量訓練,有助於維護關節與韌帶的穩定。

二是患有某些先天性疾病或慢性病的人群。

如有脊椎滑脫,更建議游泳,可以減少脊柱壓力;有高血壓、心臟病等疾病的患者,推薦慢走、太極拳、八段錦等。

三是症患者,多見於女性。

骨質疏鬆症患者即使是做比較輕柔的動作,也可能發生脆性骨折。張正政醫生就接診過不少患「瑜伽病」的更年期女性,有人甚至因此得了壓縮性骨折。

如果是輕度的骨質疏鬆,可以進行散步、園藝勞動,以及「小飛燕」等訓練操;重度的骨質疏鬆症患者,需要在醫生指導下運動。

練習後脊柱痛,及時就醫

張正政醫生提醒,練完瑜伽後,出現了急性的關節或者脊柱的疼痛,或關節反覆的腫痛,可能是傷到骨頭,難以通過休息或簡單處理解決,要儘快去看醫生。

如果是輕微的肌肉拉傷,可以根據「RICE」原則,自己在家處理——

·R意為Rest,即要停止運動,儘快休息;

·I意為Ice,即冰敷;

·C意為Compression,即要使用彈力繃帶等物品,對患處進行壓迫;

·E意為Elevation,即抬高受傷的肢體,有助於患處進一步消腫。

做完這些,如果疼痛沒有緩解,建議儘快就醫。

來源: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