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有這4個習慣 身體再好也會被癌症盯上
這些聽起來就令人害怕的癌症可能與你的飲食習慣有關,我們該如何保持身體健康呢?
01「挑」出來的腸癌
有的人很挑食,只愛吃肉,不愛吃蔬菜,這種挑食的習慣,不僅會導致營養不均衡,還可能會增加患腸癌的風險。
如果攝入的肉類超過人體的需求,多餘的營養物質就會成為細菌的溫床,在細菌的作用下,肉類中富含的蛋白質、脂肪等物質迅速腐敗,產生對健康有危害的物質。
腸黏膜長期遭受有害物質的「熏染」,「炎症——壞死——再生」的過程不斷輪迴,黏膜細胞在修復過程中一旦走上「歧途」,就會發生惡變。特別是愛吃紅肉、加工肉製品的人群,更要注意。
紅肉:指烹飪前紅色的肉,豬、牛、羊等哺乳動物的肉就屬於這類肉。
加工肉製品:指所有經過熏、腌、風乾或用其他方式處理的為了增加風味以及長久保存的肉類,比如培根、火腿、臘肉、熏肉、腌牛肉、肉脯以及肉罐頭、肉醬等。
防癌建議:1.適當增加粗糧攝入,包括紫米、糙米、紅豆、燕麥等;
2.增加蔬果攝入,這類食物含豐富膳食纖維,可加快腸道蠕動速度,加快腸道廢物排出;
3.減少加工肉製品的攝入,這類食物在製作或加工過程中可能產生多環芳烴、雜環胺等有害物質,吃多了可提升腸癌發病率,每周建議食用不要超過1次~2次。
02「撐」出來的食管癌
吃飯時如果總是吃撐,特別是晚上吃得過飽,容易引起胃食管反流,在胃酸長期刺激下,容易增加食管癌變的幾率。
防癌建議:1.吃飯不要吃得過飽,7~8分飽是比較合適的;
2.吃飯、喝水不要太燙,飲用65℃以上的熱飲,會增加患食管癌的風險,入口的食物、飲品最好不要超過45℃。
3.吃飯別吃太硬,很多人喜歡吃一些比較粗糙、偏硬的食物,這類食物在經過食道的時候可能會損傷食道黏膜,也會增加患食管癌的幾率。
03「省」出來的肝癌
過日子「省」一點本身並沒有錯,但是,如果節儉到一定程度,比如發霉變質的食物捨不得扔掉,發霉的東西洗洗還繼續用,那麼肝癌就可能會在體內潛伏下來,因為這些東西中可能藏有一級致癌物——黃曲霉毒素。
黃曲霉毒素是黃曲霉菌的代謝產物,其滋生的溫度為28℃~38℃,喜潮濕,一般情況下肉眼看不見,能導致肝癌,還有一些其他癌症。
1mg的黃曲霉毒素就可以導致癌症發生,20mg的黃曲霉毒素一次性攝入直接致成年人死亡,其毒性是氰化鉀的10倍,砒霜的68倍,280°以上的高溫才能殺滅,是我們所知的最強生物致癌劑,1993年它就被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癌症研究機構劃定為一級致癌物。
防癌建議:1.發霉的筷子、案板要及時更換;
2.發霉的食物別捨不得扔,比如發霉的花生、玉米、豆類等;
3.過期或變質的食用油、調味品也要及時扔掉;
4.久泡的木耳會產生大量細菌、黃曲霉毒素等有害物質,一次性攝入過多,極容易造成肝中毒,也要及時扔掉。
(示意圖)
04「抽」出來的肺癌
你聽說過「飯後一根煙,賽過活神仙」這句話嗎?這是因為在吃完飯後,血液循環加快,尼古丁迅速被吸收到血液里,使人處於興奮狀態,腦袋飄飄然,就好像「成仙」了一樣。
但實際上,飯後吸一支煙,比平常吸十支煙的危害還大。因為身體在對食物消化吸收的同時,對香煙煙霧的吸收能力也增強,吸進的有害物質也增加。目前研究發現,香煙中含有的明確有毒物質多達93種,明確致癌物質有78種。和香煙有關的癌症除了大家熟悉的肺癌,還有膀胱癌、胰腺癌、結直腸癌等等。
防癌建議:1.不僅飯後別吸煙,平時也不該吸煙,要及早戒煙;
2.遠離二手煙環境。
劃重點
05癌細胞害怕你做好這3點
1.怕你愛運動:體育鍛煉不僅有助於減肥或保持體形,而且對癌症也有預防作用。
研究表明,每天至少進行30分鐘~60分鐘,中等到高等強度體育鍛煉的人,患癌症的風險會降低,尤其是乳腺癌和結腸癌的發生風險會降低。此外,其他幾種癌症的發病率也有所下降,包括前列腺癌、肺癌和子宮內膜癌。
2.怕你保持好心情:在不良情緒反應中,與癌症關係密切的是抑鬱、強烈的挫折感、無望和無助等。有人認為是「抑鬱催化了腫瘤」。比如,重症抑鬱症的女性患者更容易患乳腺癌,而且患上癌症後的預後更差。
3.怕你及早進行癌症篩查:由於大多數惡性腫瘤早期沒有癥狀,或者難以察覺,所以防癌體檢便成為一種對高風險人群及發現異常的人群,進行有效干預管理的體檢方式。
來源:大咖醫生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