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3個月就發病!這屆年輕人 血壓有點高
從一個健康人變成高血壓患者,需要多長時間?
楊超(化名)的答案是3個月。
2021年初,27歲的楊超跳槽到一家公司做銷售,試用期3個月。碰上行業下行,楊超賣力幹了2個月卻一無所獲。1個月後,楊超離職,同時「喜提」新身份——高血壓患者。
「我記得非常清楚。那天領導喊我下樓抽煙,告訴我該走了。他說完我又抽了一支,頭就開始發懵。」這種頭懵腦脹的感覺後來又出現過幾次。兩個月後,楊超找到了新工作,但是入職體檢查出了高血壓。
一年時間內「速成」為高血壓患者的,還有36歲的寶軍(化名)。2023年初,一年一度的公司體檢中,寶軍的血壓讓醫生皺起了眉頭。她看看寶軍,又測了一次,才在體檢單上寫下「147/101」的數字。隨後的體檢報告單提示:「高血壓二級,建議儘快至醫院諮詢。」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24年修訂版)》顯示,中青年人群已經取代老年人,成為高血壓患病率上升的「主力」。數據顯示:1991-2015年間,20-39歲人群的高血壓患病率升高了144%,40-59歲和60-79歲人群的升高率僅為87.4%和25.1%。
「2014年時,35歲左右的城市白領就已經成為高血壓患病率上升最快的高發人群。10年過去了,青年群體高血壓發病的比例還在上升,發病年齡也在提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雙心醫學中心主任劉梅顏說,10年來的臨床觀察發現,不少青年高血壓患者在發病階段都伴隨著較大的精神壓力。「我認為,至少一半的青年高血壓與壓力有關。」
正在「壓」向這屆年輕人的高血壓,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生理疾病,而是全新的身心挑戰。
壓力越大,血壓越高?
直到現在,楊超還記著3年前第一次高血壓的細節。
「領導每天都要跟我談話,其實就是他罵我聽。」銷售崗位的壓力一直很大,層層傳遞到最底層的楊超這裡,就成了不能承受之重。
那時候的他每天回到出租屋,都要點上兩大碗面,拌上咸辣醬慢慢吃完,再抽煙、看劇到夜裡兩三點鐘,最後慢慢睡著。「失眠很厲害,不這麼做就睡不著。腦子裡不光有被公司掃地出門的事兒,還發愁怎麼找下家,因為簡歷肯定不好看。」
失業、入職,再失業、再入職……一直到2022年,工作稍微穩定了,楊超才有心思關注已經發生一年的高血壓。「中醫西醫看了個遍。我自己琢磨,我的高血壓70%是因為工作,就想著工作狀態改變了,能不能讓血壓降回去」,楊超說。
被工作「壓」到血壓飆升的,還有在國企做行政崗的章真(化名)。33歲的她在上個月因為血壓問題直接暈倒,成為單位轟動一時的新聞。
「兩年前體檢,我就查出高壓超過了150.醫生覺得我才30歲不太合理,讓我隨診。我也想著休息休息血壓就能下來,沒想到過了一年再體檢,直接到了190!」
疫情後,章真的單位就「卷」了起來,一個人要干幾個人的活。國企的工作氛圍又比較嚴肅,導致她的心情也很壓抑,白天連軸轉、晚上睡不好。「加上天天吃外賣,想運動又沒時間。所以一年不僅沒有改變生活方式,身體反而崩掉了。」
回想起那段「血壓飆升」的經歷,章真倍感無奈。但是高達190mmHg的血壓,必須儘快服藥,沒法討價還價。在接受了現實以後,章真開始踏實服藥,對日常保養也開始上心。可能因為關注的多了,她發現身邊和網上的青年高血壓患者也多了起來。
存在同樣感受的,還有杭州市中醫院的心血管科主任陳鐵龍。這幾年,陳鐵龍也發現,門診里,20%-30%的高血壓患者都是年輕臉孔,最小的甚至只有14歲。「家長說這個孩子是高血壓的時候嚇我一跳,我給他量了兩次血壓才寫下病歷。」
陳鐵龍介紹,青年高血壓患者,更多是舒張壓(即大眾常說的低壓)升高,且超重、肥胖的較多,脂肪肝、高血酸血症等合併症會也會更加明顯。「一般還都存在工作學習緊張,精神壓力大。」
越來越多的「M型高血壓」
血壓在情緒緊張、壓力大時就不由自主地升高,這種情況可能就是「M型高血壓」,英文名「Mental stress-induced hypertension」,意指與精神壓力或者情緒變化密切相關的高血壓。
「過去,我們臨床醫生的注意力更多放在H型高血壓上,即伴有同型半胱氨酸(Hcy)升高的原發性高血壓(Hypertension with Hyperhomocysteinemia)。這是一種與葉酸的合成代謝有關的血壓問題。但是現在,生活中的M型高血壓越來越多,很多都是年輕人。比如一些青年,要考試了、要答辯了、要晉職稱了,那段時間的血壓就是高的,甚至在重要時刻的一瞬間血壓『爆表』,但是這個時刻過去了又好了。這就是M型高血壓。不過如果反覆如此,時間久了,血管的耐受和調節就會真的失靈。因此在M型高血壓持續發生之後,這些人就可能迎來真正的高血壓。」
劉梅顏是中國最早研究併科普「M型高血壓」的專家之一。大概20年前,她就在工作中接觸了一些M型高血壓患者。隨著時間推移帶來的社會變化,她越來越相信,從心理到心臟的「雙心治療」,將是未來心臟病、心血管疾病領域發展的方向。
「我看過特別多的年輕人,到門診就跟我說:『大夫,我一進辦公室就頭暈』,或者『一到單位停車場就頭暈』,一測血壓就高。但是周六日在家待著就一點也不暈。我還見過一些男同志,一回家血壓就高,在外面就不高。這種就是家庭氛圍不好,患者很怕回家、很苦惱。」
不過,在劉梅顏看來,青年群體包括少年群體血壓變高不足為奇,反而「符合情理」。「當今社會,工作和學習的壓力太大了。乾的活比過去要多,工作量大、工作強度大;做事情的要求也比過去要高,凡事求快求好;最後就是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使用普遍,導致大家的睡眠時間大大減少。有一個很重要的數字,就是當代中國人的平均睡眠時間,比20年前幾乎少了1個小時,這其實是件嚴重的事。」
「比如醫生這個職業,就很容易面臨這些因素。」陳鐵龍坦誠,青年醫生群體,也是高血壓的常見人群。除了和普通青年一樣面臨結婚、生子、購房等的生活壓力,醫學固有的體系和結構,還決定了他們要面臨科研、晉陞、終身學習等其他職業沒有的壓力。青年醫生由於根基弱、任務重,壓力可能會更大。「別看我們給患者看病,要是看病的時候同時測量自己的血壓,可能也是高的。」
不想吃藥的年輕人
不過,醫生得了高血壓,大多會及時、規律用藥。其他年輕人則是想盡一切辦法逃避。比如3個月就得了高血壓的楊超,至今已經過去3年,還是沒有吃上降壓藥。
「看了兩三個北京知名的中醫,一頓不落地吃了快4個月中藥;也做了冠脈CTA、腦核磁、頸動脈B超、腎臟等好多檢查,把所有高血壓可能傷害的地方都查了一遍。」
發現高血壓一年左右,楊超的工作就穩定了,他開始認真「研究」這件事。但是研究來研究去,就是不吃降壓葯。
「你看,我已經查過論文,也做過試驗,發現不吃晚餐、食物減鹽,就能讓血壓降低5mmHg;每周做4-5天半個小時的有氧運動,又能降低5mmHg;體重每降低1公斤,又能降低1mmHg……再加上調節心情、調整睡眠,我是不是就能讓血壓恢復正常呢?」
沒人能夠回答楊超這個問題。事實上,最近的檢查顯示,楊超的頸動脈內膜已經出現了增厚,這是長期高血壓造成的血管內膜破損的後果,也是頸動脈斑塊的早期表現。而頸動脈斑塊,也是腦供血不足、腦梗的風險因素,存在一定的致死致殘危害。
「血壓升高可以引起動脈血管系統和其供應的器官在結構和功能上的改變,導致靶器官損害,進而發生心腦血管事件,導致心臟和腎臟等臟器功能衰竭。」陳鐵龍說,90%的青年高血壓患者都屬於原發性高血壓,即找不到原因的高血壓。這類高血壓經過藥物處理,都能控制得很好。
「另外10%左右的青年高血壓可能是繼發性高血壓,這種高血壓醫生就會比較警惕。」陳鐵龍介紹,面對初診的高血壓群體,醫生都會建議排除下腎臟疾病、內分泌疾病、心血管病變、顱腦病變以及其他疾病帶來的高血壓。「這類高血壓就是有望被根治的,處理了發病原因,高血壓的問題就能解決。」
總體來說,青年高血壓群體是心血管醫生相對輕鬆的工作對象。但是事實上,陳鐵龍發現,這類患者非常難「搞定」。「服藥的依從性不如老年人。幾乎每個青年患者都會問:『醫生,(降壓)葯的副作用大不大,我是不是要吃一輩子』。」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24年修訂版)》顯示,我國高血壓患者的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三率)已有明顯改善,但總體仍處於較低的水平,分別達51.6%、45.8%和16.8%。高血壓「三率」女性高於男性,城市居民高於農村居民,中青年人群「三率」較低。
除了害怕一輩子服藥,楊超還擔心降壓藥會影響他過夫妻生活,以及孕育一個健康的孩子。「大不了我再堅持幾年,等結婚生了孩子再吃。」同樣存在生育顧慮的,還有章真。雖然她已經吃上了降壓藥,但也在四處打聽「如果懷孕了,葯是不是要停」。
「青年患者的疑慮來自實際生活,作為醫生不應該迴避。不過我認為,高血壓說到底是一種疾病,必須趕快治,患者不應該逃避,或者假裝沒有這回事。」劉梅顏說,常見的備孕問題、藥物副作用其實都有明確的處理方法,患者一問醫生就能解答。「備孕期間肯定不是所有降壓藥都適合吃,應該讓醫生調葯。降壓藥能讓患者的血壓平穩,反而對孕育一個健康的孩子有好處。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男士擔心的夫妻生活。急診里經常見到在夫妻生活時突發心梗、腦梗的高血壓患者,正是因為血壓不穩導致的悲劇。本來一粒藥片就能解決的問題,最後失去了健康乃至生命,是不是太虧?」
「也許是高血壓這個疾病太常見,反而讓人放鬆警惕、不以為然。」從醫多年,陳鐵龍在圈內已是出名了的「了解患者心理」,疏導患者對於疾病的畏難情緒,也已成為他工作的一部分。陳鐵龍強調,高血壓的危害其實非常多,並且影響是全身性的,難以逆轉。「早期的話,是血管的痙攣,然後就是玻璃樣的變性、硬化,可能引起冠心病、腦梗、腦出血、腎臟病等多種疾病。每個人的血管都只有一套,只能修補不能替換。年輕人的人生中之路很長,不守護好這套血管,怎麼走未來的路?」
兩位醫學專家的問題尚無人回答。就在本文發出前,楊超已經掛好高血壓科的號,準備吃上降壓藥。「工作開始進入上升期,越來越忙,沒有好身體真不行。我還是先把血壓控制好,別給健康留遺憾。」楊超說。
來源:鳳凰網健康